《九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9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九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形与矩形混合图形的相关计算方法。 2、学会利用已有的学问,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有关于圆形与正方形应用的解答方法。 3、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推理和概括的力量,进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会利用圆和其他已学的相关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 圆与其他图形计算公式的混合使用。 教学工具 PPT 卡片 教学过程 1 复习稳固上节学问,导入新课 2 新知探究 2.1 圆环面积 一、问题引入 同学们知道光盘可以用来做什么吗?谁能来描述一下光盘的外观。 答复(略)。 今日我们就来做
2、一做与光盘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圆环面积求解 例2.光盘的银色局部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50px,外圆半径是150px。圆环的面积是多少? 步骤: 师:求圆环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生:内圆和外圆的面积 师:同学们可以自己做一做,分组沟通一下自己的解法。 师:给出计算过程与结果: 三、学问应用 做一做第2题: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师:这是一道典型的圆环面积应用题。通过直径得到半径,代入圆环面积公式,很简洁。 2.2 圆与正方形 一、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苏州的园林吧。大家有没有观看过园林建筑的窗户?它有许多很美丽的
3、设计,也有许多很常见的图形,比方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等等。其中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是一种很常见的设计。 师:不仅是在园林中,事实上在中国的建筑和其他的设计中都常常能见到“外圆内方”和“外方内圆”,比方这座沈阳的方圆大厦、商标等等。下面我们来熟悉一下这种圆形与正方形结合起来构成的图形。 二、学问点 例3:图中的两个圆半径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局部的面积吗? 步骤: 师:题目中都告知了我们什么? 生:左图圆的半径=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1m;右图圆的面积=正方形对角线的一半=1m 师:分别要求的是什么? 生:一个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一个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师:应当怎么计算呢? 归纳总
4、结 假如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当r=1时,与前面的结果完全全都。 四、学问应用 70页做一做: 下列图是一面我国唐代外圆内方的铜镜。铜镜的直径是600px。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的面积是多少? 师:同学们用我们刚刚学过的学问来解答一下这道题目吧。 解:铜镜的半径是300px 5.3 随堂练习 若还有足够时间,课堂练习练习十五第5/6/7题。 (可以邀请同学板书解题过程) 6 小结 1、 今日我们共同讨论了什么? 今日我们在已知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前提下,探究了圆环和“外圆内方”“外方内圆”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不是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些推导出来的公式,而是盼望同学们能过明白
5、推导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自己运用学过的学问来解决问题。 2、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去求圆的面积,譬如说:蒙古包做成圆形的是由于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由于可以最大化的汲取水分。我们还可以再举出其他的一些例子,如装菜的盘子、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大家需要多看多想! 7 板书 例2解答步骤 九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 篇二 1.比方:依据事物的相像点,用详细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浅显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详细形象,给人以鲜亮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浅显生疏事物讲解、帮忙人深入理解。比方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
6、喻。 不要把有“像”、“似乎”的句子都看成比方句。多数状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方,但是要留意以下几种状况不是比方: (1)表示比拟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想、揣度的。如:他刚刚似乎出去了。 (3)表例如举。如:本次考试许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_等等。 (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给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详细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大: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作用:提醒事物本质,衬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构造一样或相像、语气全
7、都、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加语言气概,加强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构造形式一样,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均匀,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留意,有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答复。作用:提示人们思索,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确定形式反问
8、表否认,用否认形式反问表确定。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详细代抽象、局部代替整体。 数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把握求百分率的方法,能正确求出百分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理解常用百分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求百分率的用处和必要性,感受百分率源于生活,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效劳于生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常见的百分率。 教学过程
9、一、创设情境,探究导入 1、课件出示 看图,答复下面的问题。 (1)图中阴影局部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图中空白局部占阴影局部的几分之几?用百分数怎样表示? 2、百分数的意义 我们班有36%的学生参与了美术兴趣小组。 世界总人口中大约有50%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 一瓶农夫果园饮料中果汁含量大约是10%。 我们班学生的近视率是45%。 3、小刚做了10道题,错了2道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求a是b的百分之几和求a是b的几分之几方法是一样的,都是:ab 4、六年级有学
10、生160人,已到达国家体育熬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到达国家体育熬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 百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索、同桌沟通:尝试计算,得出结论。 5、谈话,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百分率还有许多,如发芽率、及格率、出米率等,它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分率,探究它的计算方法(板书:百分率的计算)。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在详细情境中熟悉百分率,探究计算方法 (1)出例如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到达国家体育熬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
11、率是多少? (2)学生读题,分析题意,思索达标率的含义,尝试计算。 (3)指名板演并沟通思维过程,集体订正。 (4)教师小结 指导学生明确达标率是百分率的一种,它的含义即“达标人数是测试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一样,因此用“达标人数测试总人数”就行;由于百分率是百分数,计算结果应是百分数形式,所以完整的计算方法应是“达标率=达标人数 除以 测试总人数 100%”。 谈话:国家学生体质安康标准要求小学生体质安康达标率不得低于60%,通过计算、比拟,说明我们班学生的体质是到达安康标准的,这也是百分率的价值所在。 2、教学例2把握百分率计算方法,熟悉百分率
12、的价值 (1)出例如2:科学课上,五(2)班同学做的种子发芽试验结果如下: 种子名称 试验种子总数 发芽数 发芽率 绿豆 80 78 花生 50 46 大蒜 20 19 (2)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争论发芽率的含义,尝试计算各种种子的发芽率。 (3)指名学生沟通发芽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板演算式,集体订正。 (4)比拟,熟悉发芽率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 通过计算我们发觉哪种种子的发芽率要高一些?哪种要低一些呢?讲解:发芽率对于农夫种田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需要依据发芽率的凹凸,打算种子品种和播种面积。 3、小组合作探究,查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总结百分率计算公式。 (1)谈话,明确合作学习要求:在
13、实际生活中,像命中率、达标率、发芽率等这样的百分率还有许多,请小组四位同学在一起开动脑筋、积极协作,查找生活中的百分率,写出它的计算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得最多。 (2)小组合作,查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探究其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写出计算公式,教师巡察了解小组合作状况及结果。 (3)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收集的百分率,说明其含义,在投影仪上展现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订正。 (4)排列不同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觉共同点,总结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率= 量 ? 除以总数量 100% (5)举实例,加深对百分率计算公式的熟悉,把握百分率计算方法。 4、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试验,结果发芽的种
14、子有288粒。求发芽率。 5、探讨、沟通:生活中的百分率哪些可能大于100%?哪些只会等于或小于100%? 三、稳固练习 1、填一填 稻谷的出米率是85%,是指( ) 的千克数占( )的千克数的百 分之八十五。 甲数是乙数的 4/5 ,乙数是甲数的 ( )%。 20( )= 4/8 =( )24=( )% 2、选一选: 种一批树,活了100棵,死了1棵,求成活率的正确算式是( )。 一根钢管截成2段,第一段长 米,其次段占全长的60%,这两段钢管比拟( )。 布置作业 1、小组合作,整理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写在数学书第86页上。 2、完成练习二十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今日你
15、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数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熟悉到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根底。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力量。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把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复习预备 1、课件出示复习题。 张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倍。 王志祥跳绳个数是陈聪的6/5. 刘星宇跳绳个数是陈聪的137.5%。 思索:这三个人谁跳得最多,怎么比拟? 2、引入新课。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展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
16、计和比拟,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活动(二)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三、活动(三) 百分数化成小数 1、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展? 学生答复,教师板书:0.25=25/100=25% 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依据什么? “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 1.05 0.055 3 观看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
17、变化?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以下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 0.785 0.16 2、例2:把27%,135%,0.4%化成小数。 学生自己试做,学生总结方法 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观看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 80% 3.5% 3、小结。 通过刚刚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四、稳固与提高 1、P80“做一做” 2、练习十九的第2题 五、作业 练习十九的第1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九的第1题 数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熟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8、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供应的信息进展简洁的分析。 3、遇到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用下划线和?标记出来。便于沟通时提出。 4、自己的建议、体会、方法可以在旁边作好批注。 教学重难点 1、熟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对扇形统计图供应的信息进展简洁的分析。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欢乐自学 你喜爱运动吗?调查本班同学喜爱的运动工程。依据下面的统计图: 六(1)班最喜爱的运动工程统计图 1、说一说:从这幅统计图中你能猎取哪些信息? 2、我知道这是一幅( )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 3、我最喜爱的运动工程是( ),它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要想清晰地知道
19、百分比这样的信息,我们可以选用( )统计图。 4、一起来熟悉扇形统计图吧!自学教材第107页,留意拿笔勾画哦!。 (1)计算出各运动工程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又能猎取哪些信息?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探究。 争论沟通:扇形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各个数据的?它有什么特点? 1、我发觉扇形统计图中的( )代表单位“1”,表示( ),各个扇形面积表示( ),扇形的大小说明白( )。 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 )。 3、生活中,你还从()见到过扇形统计图? 三、学习小结 我们已曾经学过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还有()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各局部数
20、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状况。我们今日又学习了扇形统计图,它的特点是(), 四 、智勇大闯关,我是小擂主 1、第一关:小练兵。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1、2题。 2、其次关 完成练习二十五的第4题。 五、学后反思 1、我的收获: 2、自我评价:我对我的课堂表现( ),由于( )。 六、作业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课后习题 1、完成教材P107的“做一做”。 2、练习二十五的第3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 篇六 一、锐角三角函数 1、正弦: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a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斜边=a/c;
21、 2、余弦: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b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a的邻边/斜边=b/c; 3、正切:在rtabc中,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 ta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切,记号里习惯省去角的符号“”; tana没有单位,它表示一个比值,即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 tana不表示“tan”乘以“a”; ta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a越大;a越大,梯子越陡,tana的值越大。 4、余切:定义:在rtabc中,锐角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即cota=a的邻边/a的对
22、边=b/a; 5、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分别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余切、正切。(通常我们称正弦、余弦互为余函数。同样,也称正切、余切互为余函数,可以概括为: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函数)用等式表达: 若a为锐角,则sina=cos(90a)等等。 6、记住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值表0,30,45,60,90。 7、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余弦值、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0sin1,0cos1。 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二次根式 篇七 配方法的根本形式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娴熟
23、应用它解决一些详细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重点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行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以下方程: (1)3x2-1=5(2)4(x-1)2-9=0(3)4x2+16x+16=9(4)4x2+16x=-7 教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p或mx+n=p(p0)。 如:4x2+1
24、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究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答复: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刚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当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
25、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用配方法解以下关于x的方程: (1)x2-8x+1=0(2)x2-2x-12=0 分析:(1)明显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
26、方式;(2)同上。 解:略。 三、稳固练习 教材第9页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把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布置 目标和目标解析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初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二)目标解析 1、通过建立一元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未知数相乘导致方程的次数上升,继而产生一元二次方程。学生能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的实际背景,感受一元二次方程
27、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 2、将不同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统一为一般形式,学生从数学符号的角度,体会概括出数学模型的简洁和必要,针对“二次”规定a0的条件,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生能够将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精确的说出方程的各项系数,并能确定简洁的字母系数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 内容和内容解析 篇九 (一)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二)内容解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方程在一元一次方程根底上 “次”的推广,同时它是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的需要,为勾股定理、相像等学问供应运算工具,是二次函数的根底。 针对一系列实际问题,建立方程,引导学生观看这些方程的共同特点,从而归纳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归纳详细方程的共同特点,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表达了讨论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一般形式ax2+bx+c=0也是对详细方程从“元”(未知数的个数)、“次数”和“项数”等角度进展归纳的结果;a0的条件是确保满意 “二次”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为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供应了契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