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七篇.docx
《中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七篇.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七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连接。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连续和进展。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学问奠定了根底,是进一步讨论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精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对_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熟悉,这为顺
2、当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根底,但对于有理数的学问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肯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洁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力量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留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盼望得到教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留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制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依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
3、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力量,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学问。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学问的整合力量和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究与制造,体验胜利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方法分析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将采纳启发式、争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提
4、倡学生主动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索和相互沟通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觉、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索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究,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学问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纳多媒体帮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究,侧重于学生力量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5、中进展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学问,力量得到提高。 2、采纳表格形式,将学问点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很简单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以清楚、系统、完整的学问网络。 3、运用多媒体进展帮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加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根本学问,还要培育学生主动观看、主动思索、亲自动手、自我发觉等学习力量,增加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到达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方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
6、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依据教材的构造特点,紧紧抓住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学问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力量”和“情感前提特征进展检测推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表达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把握二次函数的根本学问,我设计了五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预备。 (2)运用学问,体验胜利: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胜利,感受胜利的喜悦。 学问深化,应用提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
7、展梳理,将学问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猎取新学问中表达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展反思,从而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并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问的力量。 归纳小结,形成构造:把“反应调整”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完毕,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展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展补救,以消退错误的积存,从而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并且能娴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 (3)发觉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需在学生自主探究,阅历归纳的根底上获得,教学中必需呈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看分析、独立思索、小组沟通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8、(4)分析思索,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构造得到优化,学问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根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查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现自我,体验胜利,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环节。 (5)强化训练,稳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表达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进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应教学,内化学问。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
9、结归纳不应当仅仅是学问的简洁排列,而应当是优化认知构造,完善学问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比照反应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稳固性和进展性为动身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应,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学问的一个延长。总的设计意图是反应教学,稳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缺乏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中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篇2】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二)力量训练点 逐步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
10、规律思维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答复.由于正弦、余弦的概念是讨论本课内容的学问根底,请中下学生答复,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晰的,可以实行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观看,从中发觉什么特征?学生肯定会
11、答复“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 2.导入新课 依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测“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
12、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复习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看,并猜测“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泼. 2.这时少数反响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局部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育学生规律思维力量及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板书: 任意锐角
13、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sinA=cos(90-A),cosA=sin(90-A). 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根底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娴熟,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稳固. 已知A和B都是锐角, (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 (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 这一练习只能起到稳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 (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 (3)已知cos476=0.6807,求
14、sin4254. (1)问比拟简洁,对比定理,学生马上可以答复.(2)、(3)比(1)则更深一步,由于(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觉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余,从而依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当请根底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把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将题目变形: (2)已知sin35=0.5736,则cos_=0.5736. (3)cos476=0.6807,则sin_=0.6807,以培育学生思维力量. 为了协作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 (2)已知sin6718=0.9225,求cos2242; (3)已知c
15、os424=0.9971,求sin8536.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胜利,学生根本会运用. 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把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学问加以稳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预备. (四)小结与扩展 1.请学生做学问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展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学问的组成局部. 2.本节课我们由特别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四、布置作业 中
16、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篇3】 一、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熟悉负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沟通 谈话:同学们,刚刚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日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四周有许多的自然和
17、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状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剧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刚的话题连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详细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
18、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现沟通 2.熟悉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刚,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全都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熟悉的许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
19、、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沟通、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熟悉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沟通。 全班沟通。依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识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熟悉“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局部城市的气温状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8-5 北京:-66 深圳:15
20、25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协作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熟悉 请学生观看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觉? 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
21、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假如过去我们所熟悉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日我们可以对“数”进展重新分类: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新学问?熟悉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日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依据学生的答复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熟悉负数。 中考数学复习教师教案【篇4】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动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表达新理念,培育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立和进一步学习现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数学 复习 教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