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docx
《中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职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1.0 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一级工程1.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二级工程1.1人才培育模式三级工程1.0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总结报告 名目 一、专业根本状况1 二、改革的思路1 三、改革的内容1 1、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提高人才培育质量2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2 3、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3 4、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过程评价3 四、改革的成果:3 1、人才培育模式改革3 2、课程体系改革4 3、教学模式改革4 4、教学评价改革4 5、构建了教学资源共享平台4 6、构建公共实训平台5 五、存在问题及
2、改良措施6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 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综述 贯彻落实党中心、国务院关于大力进展职业教育,培育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的规划纲要(20232023)的详细要求,以本专业所面对的电子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深入合作,严密围绕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构建人才培育模式,进展课程体系改革。 一、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根本状况 (一)构建了“订单培育、工学交替”的人才培育方案 以广东省区域经济进展的专业人才需求为办学方向,面对电子与信息设备运用企业和产品生产企业,培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要求相适应,在德、智、体
3、、美等方面全面进展,具有综合职业力量,在电子与信息技术行业企业从事与生产、技术和治理等工作相关的设备装配、调试、检测及修理维护岗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对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XX市标准电机控股有限公司、XX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展调研,与企业共同确定“订单培育、工学交替”的人才培育模式,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 “订单培育、工学交替”的人才培育方案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动身点,校企共同努力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学生实训实习平台为根底,坚持工学结合,以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坚持学问、力量、素养三位一体。课程设置表达职业岗位的力量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力量应严密对应。以工作工程为轴心整合课程内容
4、形成课程单元,并与职业力量相对应,课程内容由根底学问、专业技能和扩展学问组成,形成符合校情的“2+1”的课程教学体系,即学生两年在学校参与根底和专业学问学习,一年在企业参与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现场模拟为载体,在实际训练中进展力量培育,帮忙学生把握学问及其应用方法、技巧,构建以职业力量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将“双证书”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可直接参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二)构建了专业力量模块化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其特定的学问与技能要求,建立了工作任务与
5、学问、技能的联系,在完成工作过程分析的根底上,依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学问和技能进展重组、简化,从而得到相应的课程设置。 针对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力量体系,以电子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三)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深入 对于专业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进展课程设计,加强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的组织设计。开展行动导向、理实一体、工程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培育学生的综合力量和素养。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大力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的就业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丰富多样
6、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教学过程,重点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高素养”双师教学团队建立,有力促进专业建立 专业带头人有深厚的理论学问和丰富的企业实践阅历,有多年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治理阅历。专业教学团队职称构造、年龄构造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双师素养优异,双师构造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通过考核验收合格。高素养“双师”教学团队的形成为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供应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五)完善的实训条件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现有单片机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智能楼宇实训室、电工实训考核室、PLC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等实训场室,实训设
7、备总值约750万元. 专业实训设备根本满意工程教学、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六)精彩的社会效劳力量彰显示范效果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精彩的社会效劳的力量,通过参加企业实践和生产工程的研发,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力量,增加了专任教师实际工程开发阅历。通过参加培训效劳,提升专业知名度,为地方经济进展供应和输出高质量的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二、改革的思路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突出以力量为中心的教育特色,构建“订单培育、工学交替”人才培育模式;连续深化教学改革,从课程改革入手构建 “大专业、小方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在人才培育中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与职业
8、道德的培育,面对产业需求培育人才,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在教学环节中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与学生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育质量。 立足电子行业企业需求及本校实际,严密结合地方经济进展,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合作积极探究电子专业人才的培育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力量为目标,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把专业做大做强;深入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培育、工学交替的人才培育模式,培育满意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电子技能人才。 三、改革的内容 1、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以学生就业方向、职业素养力量培育为主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企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与本地区电子产业对接;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渠
9、道和方式,制订人才培育方案,使学生的力量培育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贴近市场。深入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改革,实施“订单培育、工学交替”的人才培育模式,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进展根底学习、企业见习、专业学习实训、技能考证、顶岗实习等阶段的学习,把专业学问通过阶梯式的技能实训工程渐渐渗透到岗位力量中,从而使教学过程与就业岗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以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为原则。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电子企业调研,依据企业岗位群需求、岗位设置和岗位关键力量要求,深化教学内容改革,采纳“大专业、小特地化”的课程组织模式,构建敏捷的模块化课程构造
10、;以职业岗位力量为根底,与企业严密合作,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共同制定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核的依据。 完成电工技能与实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2门核心课程建立和开发电子技术根底1门精品课程。加大教材建立力度,以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以电子产品装配、检修、维护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实训工程,加强专业学问与实操技能的连接。专业教材实行选用和自编相结合,选用现有的优秀中职教材,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电工技能与实训、电子技能与实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实训指导书、电子CAD实训指导、可编程掌握原理与应用教程5本适合本专业使用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教材。 建立教学资源库。依据本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
11、要求,建立包含课程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仿真软件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提高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水平,以满意信息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技能人才的培育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3、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将仿真、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到电工技术根底、电子技术根底等专业根底课程教学中,深化“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将电子CAD、PLC掌握技术、修理电工考证训练等课程内容设计成工作任务式的教学工程,实施任务驱动、工程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探究“车间进学校、课堂进车间”的教学模式,即与企业合作将生产车间建在学校、把企业生产车间作为
12、课堂进展教学,使学生的力量培育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4、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依据企业用人标准制订学生评价模式,以学生力量为核心,突出对学生的技能考核。改革评价方式,在教学评价中,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到达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目的。推行国家技能鉴定、学校考评、企业测评、学生自评等多方参加的人才培育质量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进展。 四、人才培育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1、人才培育模式改革 (1)企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等形式对XX有限公司、广州超远机电科技有限公司、XX电子有限公司、广州XX
13、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展调研。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行业进展及人才需求报告。 (2)构建了具有示范作用的才培育模式: 通过屡次深入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进展调研的根底上,并在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立指导委员会的研讨、论证下,确立了“工学交替、订单培育”的人才培育模式。 依托与多个知名电子制造企业的深入合作,实施“工学结合”、“订单”培育、“车间进校”、“顶岗实习”等人才培育模式, 培育企业赞誉的高素养电子专业技能型人才。 构建了以校企合作为根底,以实现学校培育目标和企业用人标准相对接为目的的人才培育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
14、职业素养和职业力量的构成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为主线,深入企业调研,依据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构造,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以典型工作任务或工作工程作为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工程课程,建立突出职业技能培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岗位力量分析报告;依据分析报告制定出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立方案。 (1)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力量为本位的“宽根底、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文化根底、专业根底、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 (2)将专业理论根底课电工根底与
15、电工技能训整合实行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根底与电子技能技训整合实行一体化教学。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教学编写完成了可编程掌握原理与应用、电子CAD实训两门课程。 (3)专业课程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课程安排在实训室进展教学,实现了“做中教、做中学”,突出学生动手力量和专业技能的培育,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围绕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修理,电气安装与维护修理,电梯安装与维护修理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构建突出职业力量培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条件。 3教学内容改革 以岗位要求为引领,以职业力量培育为主线,依据“有用、适度”的原则,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子 专业人才 培养 模式 课程体系 改革 总结报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