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七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七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七篇 【学习目标】 (1)空气成分的探究试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学习重点】学生自主设计试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试验原理。 【前预习】 1.你对空气有哪些了解和熟悉?(如有什么样的外观?性质?含有哪些成分等) 2.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的操作是怎样的?胶头滴管吸取液体的原理? 3.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布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三个集气瓶,有什么现象发生?表达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4.生活中你见过或知道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存在? 【堂探究】 【自主学习1】我们同学现在对空气都有了肯
2、定的熟悉,但是在二百多年以前,人们对空气却知之甚少。最初,人们对于物质为什么能够燃烧着迷,激发了好多人的讨论兴趣,于是一些科学家对于“燃烧的本质”绽开探究,经过若干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这一神秘渐渐被揭开,空气的成分也渐渐被人们所熟悉。下面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脚印,步入空气成分的探究中吧。 阅读本第26页的内容,思索完成以下问题: 1.在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的试验中主要有什么操作,消失了哪些现象? 2.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的试验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试验探究】观看教师的演示试验,完成下面表格 试验步骤试验现象试验结论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燃烧匙中的过量红磷点燃快速放入集气瓶中 反响停顿,冷却到室温后翻开
3、止水夹 【沟通争论】请同学们结合本内容和小组争论,共同完成以下内容: 1.写出该反响的字表达式 2.总牢固验结论 3.总牢固验中的留意事项,并争论若操作不当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 4.在拉瓦锡试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试验中,为什么空气的体积削减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剩余的氧气? 【自主学习2】阅读第27页内容,思索并争论以下问题: 1.空气中的各成分及其所占的体积分数。 2.找出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概念。 3.推断以下物质属于混合物还是纯洁物,并说明依据。 空气海水氧气石灰水冰水混合物冰 【自主学习3】阅读本第2830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空气中相对
4、稳定的三种气体是?它们都有哪些主要用途? 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2.什么可以造成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 3.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 (1)充分利用资和能,采纳的原料; (2)在的条下进展反响,以削减向环境排放废物;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全部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社区安全和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注: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头消退污染。 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
5、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学问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看、分析试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试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熟悉冲突双方在肯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肯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
6、【沟通答复】 转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力量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力量也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讨论物质的溶解力量。 【归纳总结】 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力量(即溶解度)的要素:在肯定温度下;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溶液为饱和状态;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肯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肯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溶液为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提出问题】 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常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
7、看下面资料。 【课件展现】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时的溶解度) 【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课件展现】 教材P36表9-1 【分析小结】 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 列表法表示溶解度不直观,不能表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查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按教材P36P37要求绘制溶解度曲线,并争论答复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推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状况,可以比拟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溶解度的大小,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8、 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状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如KN0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减小,如Ca(0H),。 2.交点P表示,在该温度下,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 【提出问题】 我们讨论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 【课件展现】 1.展现教材P38争论,并答复有关问题。 2.烧开水时,锅底有许多小气泡,为什么?这说明白什么? 【沟通答复】 1.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小,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9、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 【练习争论】 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学生活动】 利用所学学问和阅读教材P38P39资料争论答复。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了固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了解了固体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并且通过活动与探究总结出了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我们还可利用已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课后习题 【布置作业】 完本钱课时对应练习,并提示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局部。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根底学问和根底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
10、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根底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根底,又是不行少的工具。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造的熟悉统一起来。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初步熟悉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洁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学问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育归纳总结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确实定,更加关怀社会,关怀自然。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
11、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洁信息。 课时:2课时 二、学况分析 1.学问根底: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构造,就应当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拟准确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造的熟悉统一起来。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由于它比拟抽象,而且对于“具有一样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肯定义,在没有同位素学问预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局部内容比拟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阅历,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学问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学问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肯定的困难。针对
12、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肯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分就行。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争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把握好学问的深度和难度。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 (二)、新课教学 一元素 元素概念 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氢分子和水分子
13、中都含有一样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一样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学生争论: 元素的种类由什么打算的? 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打算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分是什么? 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分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 教师讲解:物质的简洁分类。 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 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地壳中
14、各元素的含量: 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熟悉物质的种类特别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觉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忙学生记忆。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熟悉我们四周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 (三)学问迁移 分组争论:课本P73,学生争论活动。 利用争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响中什么粒子肯定转变?什么粒子肯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在化学反响中分子发生转变,而原子只是进展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四)本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学问 (五
15、)学问反应: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 A硅铝氧B铝硅氧 C氧铝硅D氧硅铝 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分是() A核内质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 C核内中子数不同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 水是由_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构成的。 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肯定含有_元素,还可能含有_元素。 (六)课后作业 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五板书设计 一元素 元素概念 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打算的。 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
16、3种元素是氧,硅,铝。 九年级学生化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能鉴别地氮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化肥的简介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79-8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农作物所需的养分元素许多,其中氮、磷、钾需要量较大,因此氮肥、磷肥和钾肥是最主要的化学肥料。 2.拿出常见的氮、磷、钾肥让学生观看,然后填写下表: (1)氮肥中肯定含有氮元素,磷肥中肯定含有磷元素,钾肥中肯定含有钾
17、元素。给出2分钟的时间,二人一组,一个同学说 出化肥名称,另一个同学写出化学式并说出这种化肥属于哪种肥料。 (2)氮肥中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剧烈的氨味,应密封保存。 (3)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算出一种氮肥的含氮量,让学生说出每种氮肥的含氮量,记住。 (4)给出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农作物的病症,由其他学生说出这种作物需要施用哪种肥料。 3.有些化肥中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养分元素,这样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NH4H2PO4、(NH4)2HPO4、和KNO3等。 4.浅谈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利和弊。 【教师点拨】 总结归纳化肥的作用时,尽量简洁。氮肥长叶;磷肥长根;钾肥长茎。农作物哪一局
18、部出了毛病,就施哪种肥料。 【跟踪练习】 1.为了防止枇杷裂果,果农要适时适量地施用钾肥,以下物质中属于钾肥的是(A) A.K2SO4 B.CO(NH2)2 C.Ca(H2PO4)2 D.NH4NO3 2.以下化肥中,能使农作物生长茂密、叶色浓绿的是(B) A.KCl B.NH4NO3 C.NaHCO3 D.Ca(H2PO4)2 3.小明家的小麦消失大面积倒伏现象,你认为应增施的化肥是(A)A.氯化钾 B.碳酸氢铵 C.尿素 D.磷矿粉有效成分 学习指导二:初步学会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自主练习】 阅读书本82-83页的有关内容,同学们自己动手作演示试验完成以下问题: 1.比拟氮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学生 化学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