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山东省临沂市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临沂市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东省临沂市六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诗经讴歌上古时 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于古代一直被奉为弘扬真善美的经典。孔子 首开诗教理论,思无邪;诗序以礼说诗,褒贬美刺,推重君王后妃之德;朱子提出 “养心劝惩”之说,注重诗对个人之内在陶冶。传统诗经学推重道德之义、王化之 教,将诗经作为国家教育的校本。鸦片战争以后经学失尊,传统诗经学的重德教化 传统被抛弃。近年来,学界开始重新认识诗经厚重的道德价值。正是诗经的道 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
2、乃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实际上,我们进行当代精神 文明教育,三百篇中都可以找到针对性的篇章。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反对暴虐 损民,讽喻政治人物贪腐,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宣扬孝亲敬老,提倡友爱和平,即 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 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诗经的伦理性,体现在创作初衷、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其一,西周制定礼 乐制度,诗是当时乐教的一部分,在制定之初就具备明确的德育目的。其二,诗 的来源有采诗、献诗之说。采诗的目的之一是使天子观风俗、察民心。献诗是公卿本人 所作或采于民间,献于天子,诗作内容一般是颂美和讽谏。采诗与献诗体现出
3、“上以风 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双向道德教化功能。能够进入采诗、献诗流程的诗,必然蕴含大 量的道德内容。其三,从情感表达来看,诗经“言志”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 的特点,情感表达无不笼罩在浓厚的伦理氛围中。“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 无邪。” “邪即周王朝所规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对立面,“无邪”即诗歌内容尽合 于周礼。诗经产生之后,以乐教或昌明义理的形式,启发人的善念。美深化了道德的情 感基础,对善具有奠基和先发作用,因此可以作为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诗使人在 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立德成善、和睦天下。 因此,诗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诗教熏陶,塑造了古代的君
4、子人格,影响了中国人的伦理品格。诗经培养的个 体,合于礼法、温和稳健、进退得宜。受诗经陶冶的社会,文而不弱、武而不暴、卷理都犬与青春的特质、与当代青年的使命相违背的。我们青年人要争当新时代的奋 斗者,要立足本职岗位, 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脚踏实 地解决一切困难,开启新征程。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 .有人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些复杂、冗长,你怎么看?谈谈你的理由。七、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暴露了旧社会下国民的劣根性,并希 望以此唤醒民众。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对人
5、生、自然、历史 进行了哲学思考。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 肉联系。老舍的茶馆展示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体现了中国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现当代作家感时忧国思变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做出 独特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D 2. A 3. C 4.把情感和
6、理性相结合,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要读出 其道德价值;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避免先入为主,塑造个人品格和民族精神。5.氓赞美了女主人公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和反抗精神,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 氓讴歌了女主人公的勤劳、善良、美丽,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氓批判了男 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行为,体现诗经的伦理性。氓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体现了诗经的伦理性。【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由于不能重复错误,强加因果,唐诗不能传唱并不是因为“不能重复”,由原文“诗经 是用来唱的,唱当然会重复,这和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有关,唐诗是不会有的“看出,唐诗 不能唱是因为没有诗经所处
7、时代的“礼乐文化”。故选Do2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他们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错误,曲解文意,李山只是告诫我们不要犯这个错误,并没有 说前人犯了这个错误。这表明关雎并不是一首爱情诗歌”错误,“这指代错误,“而且诗中提到了很多贵族 专用的乐器”并不是不是一首爱情诗歌”的原因。D.“就必须挖掘诗经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分析诗经对后代文化创作的影响”错误, 曲解文意,文章说“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 该做到的“。故选Ao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论述的是诗经的伦理性问题。C.“重章叠句”说的是诗经
8、的艺术手法,不符合题意。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一“诗使人在美的熏陶中乐此不疲地感发善念、通晓义理,从感情与理性出发, 立德成善、和睡天下。因此,诗教既是美育,又是德育“可知,我们读诗经应当把情 感和理性相结合,既注重美育,又注重德育,要读出其道德价值;由材料二“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解一部经典,这 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 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可知,我们读诗经应当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 避免先入为主,塑造个人品格和民族精神。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
9、能力。由材料一“中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诗经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识。诗经讴歌上古时 代人民的真挚、善良、美丽、勤劳、勇敢正是诗经的道德教化作用,奠定了中国乃 至东亚伦理道德与文化的基础。如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 弃,即使是其中众多的爱情婚姻诗篇,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幸福,树立正确恋爱观和 婚姻观,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可知,诗经中的伦理意识体现在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 善良、美丽、勤劳、勇敢,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对追求恋爱 自由和婚姻幸福等方面。氓赞美了女主人公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和反抗精神,体现了诗经对追求恋爱自由和婚 姻幸福的伦理性;氓讴歌了女主人公
10、的勤劳、善良、美丽,体现了诗经讴歌上古时代人民的真挚、善 良、美丽、勤劳的伦理性;氓批判了男主人公始乱终弃的行为,体现诗经揭露婚姻中的始乱终弃的伦理性。氓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体现了诗经控诉分配不均和劳逸不均的伦理性。答案第2页,共10页6 . D 7. C 8.用词上:使用叠音词,如清清凉凉、轰轰烈烈、滑溜溜、毛茸茸等,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修辞上: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与触觉相联系,用清清凉凉、滑溜溜、毛茸茸来形 容新麦秸的香味,使其味道丰富可感。语言风格上:语言清新自然,运用口语,平易亲切,感染力强。9.当年打麦场夜晚的愉快生活已经远去,作者借此表达了对过往农村劳动生活深
11、刻的怀念之情;当年在打麦场过夜时的经历和心境已经成为作者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借此表达 了失去当年那种心境的遗憾之情;失去的心境固然难以找回,但过去美好的记忆也不失为一种精神财富,回忆也可以给予人 们更多能量,从而使人正视、珍惜当下,热爱生活。【解析1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这突出了当时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错误,原文中说“我要是唾在家里就不行了,因家里 的环境几乎是封闭的”是为了躲避蚊子,只是客观叙述了老家农村屋中封闭不透风、夜晚蚊 子很多这一实际情况,联系全文可知此处并非意在突出当时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故选Do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c.”以
12、倒叙的方式回忆了“错误,文章没有采用倒叙。倒叙是指将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 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而本文 第1、2段是按照顺序对现在发生的事进行叙述,从第2段后半部分才开始对往事的回忆, 因此并非倒叙。故选C。8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首先应明确解答此类题一般可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 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人手。从词语运用上看,清清凉凉、轰轰烈烈、滑溜溜、毛茸茸等都是叠音词,不仅生动地描写出 香味的特征,而且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画线句长句与短句结合,错落 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13、从修辞手法上看,“那种香气”靠味觉感知,“它滑溜溜的,又毛茸茸的”看触觉感知,运用通 答案第3页,共10页感的手法,把用来形容触觉的词语去形容香味,使新麦秸的香味更加丰富可感;从语言风格上看,“它不是扑进肺腑里就完了“较为口语化,整体语言表述显得平易亲切,语 言风格清新自然。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和个性化阅读、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这说明本题有一定的开放性, 作答时,一方面要准确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倾向,另一方面要联系生活实际,做到既 立足于文本又有自己的阅读感受。首先,时间过去了,失去的心境很难再找回是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感慨
14、,通读全文可知,文章 通过深情回忆从前在打麦场过夜的经历,表达了对过往农村劳动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老家的 眷恋,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的怀念。其次,根据文章第2段我今年回老家看见的收麦过程,和最后一段“现在不用打场了,与打 麦场相关的一切活动都没有了境指的主要是心境,是精神性的东西”可知,随着经济与科 技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农耕方式,生活方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现代科技在给人们带来便 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东西的逝去,作者难以找回的正是当年在生产队里参加收麦时的经 历以及自己当时的心境,那时的回忆在他精神世界占据着重要地位。最后,联系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无法回到过去,珍惜当下,把过往的经
15、历当作一笔精 神财富,才是回忆正确的打开方式。10 . D 11. B 12. A 13. (1)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2)所以遵循旧制建立的功业不能高于当世,效仿古人的作法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14.有远见卓识,能开张圣听;能坚定立场不动摇;确定目标后,能身体力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 中山国依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句式一致,是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便 用,“便事,结合句意,不
16、能断开,排除AC;“中山负齐之强兵”中“齐之强兵”是“负”的宾语,不能断开,“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句式一致, 各自断开,排除C。故选Do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B.错误。臣不逆主的“逆”指违背,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是预料,想到将来的 意思。句意:臣子不违抗国君。/他一定会违背我的心意使我内心饱受熬煎。D.正确。考虑;描绘。句意: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 故选B。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肥义指出愚笨的人会阻碍事情成功”,对应的原文“愚者暗于成事,“暗”有昏暗不明的意 思,结合比较容易理解的“
17、智者见于未萌”一句,即智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 觉出来,可以推知,“愚者暗于成事”的意思是愚蠢的人在事情成功后也是昏暗不明的。故选Ao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不吾知”,宾语前置句,不知吾;“苟”,如果、只要;“信”,的确;“芳”,美好。(2) “循”,遵循;“法力 效仿;“制”,管理、治理;“其”,语气助词,还是。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 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可知,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 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
18、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赵武灵王因时 制宜,推行“胡服骑射”,可见其有远见卓识;结合“公子成再拜日: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 学者,臣愿大王图之。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 图之“赵造谏日: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 其死少“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 之”可知,能开张圣听,认真听取多人对于“胡服骑射”的看法;结合“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 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
19、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王 日: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王曰:圣 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 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可知,力排众议,坚守自己的主张,确定目标后,能身体力行。 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 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 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 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然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
20、臣子不违抗国君, 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 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威望,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然到您那里去拜望, 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原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 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 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 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 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中山国依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 先王对这
21、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 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 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 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 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 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 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 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
22、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 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诲,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并且遵循原有 办法没有什么过错,奉行传统制度不会偏离正道,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 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建立的 功业不可能高于当世,效仿古人的作法不能够管理好现在的国家。您还是不要反对吧。”15 . C 16.写了武侯祠周围的环境,柏树茂盛,表现了祠堂的庄严肃穆;柏树象征 了诸葛亮忠贞、高洁的品格;渲染了气氛,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情。【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正面展现诸葛亮才能
23、卓著”错误,“三顾”的主角是刘备,这里是从侧面写。故选C。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 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也烘托出祠堂的庄严肃穆。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 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 忠贞、高洁的精神品格,不禁肃然起敬。诗人能够感受到丞相祠堂庄严肃穆的氛围,是因为他的内心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之情,这个 词语不仅渲染气氛,更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临沂市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下 学期 期中 语文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