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陈情表》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陈情表》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教学设计甘肃省天水市八中安建辉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方式和形象精粹的语言;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 缜密、严谨。3、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教学重难点: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3、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忠” “孝” 的理解。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 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
2、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 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二、背景介绍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 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 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 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 三、文体知识表,是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日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日章,以谢恩;二
3、日奏,以劾;三日表, 以陈情;四日议,以执议。”四、题解陈一一陈述、禀报情一一情况(事实)衷情、隐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表一一奏章(“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虽是公文,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 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是臣子为了向皇帝表述自己的请求。) 所以“陈情表”就是“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五、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正音。.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1段:凄苦,悲凉;第2段:感激,恳切;第3段:真挚,诚恳;第4段:忠诚,恳切,期待。六、再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鲜” “期” “强” “洗”“有
4、”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 “儿息”“逋慢” “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内容与形式梳理。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情”? “陈”什么“情” ?如何“陈 情”?明确:“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陈 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孝情、忠情、苦情)“陈情”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七、研读课文(一)分析课文第1段 1、师读第一段。2、提问:李密到底遭遇了哪些不幸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或板书:第一:半岁丧父,第二:年
5、幼多病,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父死母嫁)(孤苦多病)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内外无人)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刘婴疾病)3、提问: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 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 命。4、提问: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明确: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 呢?(二)分析课文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3、提问: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
6、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 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4、提问: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 “退”,难 在何处?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5、提问: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词 意凄恻婉转,恭谨虔诚,外表象是俯首乞怜,令人同情。实质是态度坚决,还是 不去应征。)(三)分析课文第3段1、提问: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明确: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 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
7、达一至微至陋一过蒙拔擢一岂敢 盘桓2、朗读第3节,品味语言特点提问讨论:本段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极尽陈情之能事,请结合本 段文字具体分析。明确:A、“至微至陋” “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B、“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 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语言特点:委婉、流畅。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 原因,情辞恳切。(四)分析课文第4段1、齐读第4段。2、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 这个办法的?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 “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 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 答应李密的陈请。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八、课堂总结: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 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 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九、作业:完成新教材新学案本课相关练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