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苏州卷第8-10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江苏苏州卷)解析版.docx
《押苏州卷第8-10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江苏苏州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押苏州卷第8-10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江苏苏州卷)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押苏州卷第8-10题古诗词鉴赏|押题探究|诗歌阅读考查一般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军旅诗、热爱 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通常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 角度设问。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景和情 两个角度。结合苏州市近3年的中考考情,题型有变化,难度逐年加大。2020年为一首诗 阅读,1选择,2简答,共3题;2021年为一首诗阅读,1选择3分,3填空5分,共2题; 2022年是两首诗对比阅读及拓展阅读,第8题为描绘画面题3分,第9意境对比选择题2 分,第10题艺术手法分析题3分。诗歌阅读总分值为8分。解题秘
2、籍做诗歌阅读时,要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 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 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 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真题回顾一、(2022 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题云山图二首沈周(-)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二)好处: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答出三点即可) 17.夕阳欲坠还会布 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
3、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生,蕴含了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错误,结合诗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意思 是: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可知, 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没有“与青年进行了鲜 明对比”。故选Co16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 怜惜?哲理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身瘦带频减, 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
4、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 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 病多缠。这四句交代了 “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 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 护眼睛,说明视力减弱;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说明诸病多缠。“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意思是: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 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 畅快无挂也无牵。这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诗人认为
5、,老固然有老的短处, 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说明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年岁大了, 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 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脩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 只要正确对待,便可4翁然自乐,可见其懂得珍惜时间,自我勉励。17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结合诗句的意思、写作背景、诗人情感等来思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 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诗人面对衰老,不消 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
6、往的深情比 喻,道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这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 大有曹操“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感慨。八、(2022 江苏苏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甲】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乙】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8 .两首诗词都写到了 (季节)的景物,并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19 .【甲】诗的第三句写得情趣盎然,请作具体赏析。20 .这两首作品同中有异,请从
7、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不同。【答案】18.春 融情于景 19.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 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20.甲诗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 生的叹惜之情。乙词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 盾,是绝望者的希望。【解析】18.本题考查内容和手法理解。(1)根据【甲】文“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的“春色”和【乙】文“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中的“春意”可知,两首诗词都
8、写到了 “春”的景物,因此,此处应填“春”;(2)根据【甲】文全诗选取简单平常的景物一一花蕊、叶、蜂蝶,描绘了雨过天晴后花园 的衰败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和【乙】文以自然界花落、水流、春归比喻自身面临的 厄运,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 之囚的凄凉心境。可知,两首诗词都运用了 “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因此,此处应填“融 情于景”。1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甲】诗的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意思是蜜蜂蝴蝶就纷纷飞到墙的那边去了。被苦雨久 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 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
9、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像诗人一样大 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结合前文“雨后全无叶底花”可知,花落了,蜂蝶也纷 纷离开了,小园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更加怅惘;结合“却疑春色在邻家”,可知,这两 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 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 20.本题考查思想感情。【甲】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 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这句通过 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
10、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 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 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乙】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 实际上是今昔之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内容充满着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留念 和亡国的哀伤。结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 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九、(2022 江
11、苏苏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21 .孤雁一诗的尾联,诗人的笔触由“孤雁”转向了 “野鸦”,有什么用意?结合诗句 说说你的理解。22 .两首诗中,“雁”和“鸿”是“孤独”的,也是“执着”的。分别找出一句具体表现它 们“执着”品性的诗句。23 .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情色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首诗中“孤雁” 和“孤鸿”分别寄托了诗人
12、怎样的情感。【答案】21.尾联写“野鸦”是运用对比反村的手法。以野鸦的无忧无虑,鸣噪纷纷反衬孤 雁失群的孤独落寞, 22.孤雁不饮啄;拣尽寒枝不肯栖 23.苏词借心怀幽恨,又拣 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暗示自己谪居黄州的失意落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反省,对理 想的坚守。杜诗中诗人以孤雁自比,通过刻画孤雁失群哀鸣、不饮不啄的执着,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 身颠沛的孤独和对知己亲朋的思念。【解析】2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 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 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
13、。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 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 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 心绪。22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筛选。孤雁“孤雁不饮啄”中的“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 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o “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 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可选取“孤雁不饮啄”一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 己,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甘愿在小沙洲上忍受寂寞清冷。这
14、里不能理解 为最后的归宿,而是表明了决心。宁可忍受孤独痛苦,也绝不放弃自己所坚持的操守。可选 取“拣尽寒枝不肯栖” 一句。23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主旨的把握建立在对诗歌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孤雁诗人以“孤雁”象征自己,表达了自己对于同伴的渴望,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 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独自漂 泊在外,孤独寂寞难以忍受,且还身处“野鸭聒噪”的环境中,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 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不饮不啄、思念寻找伙伴的孤雁, 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
15、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 流俗的心境。诗人把“幽人”比作“孤鸿”,而鸿是一种不肯随便栖息的动物,“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 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 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借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表达 了被贬黄州时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是词人对人生的反省,也是对理想的坚守。十、(2022 江苏苏州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
16、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借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注】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脩xiG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2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 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 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 “顾老”的原因。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
17、,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 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脩然自乐。本诗情感由失落 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变化非常相似。25 .请简要概括,诗中交代年老通常面临的问题有哪些。26 .有人评论此诗的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与曹操龟虽寿中的两句诗异曲同工。请写出 这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蕴含的道理。【答案】24. C 25.作者认为人到老年面临的问题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 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
18、。 26.夕阳欲 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生,蕴含了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意思相近即可)【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 “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结合诗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意思是:细细想 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可知,作者觉得老 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没有“与青年对比”。故选Co25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结合诗句分析即可。“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哲理写“顾老” 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
19、没有人怜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 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 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这四句交代了 “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 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 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脩然”意思是: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 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 畅快无挂也无牵。这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
20、”的看法。诗人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 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 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 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 脩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脩然自乐。结合 分析概括答题即可。26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结合诗句的意思、写作背景、诗人情感等来思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 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
21、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桑榆, 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这 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已”之概。十一、(2022 江苏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频洲I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注】博,古代的一种棋戏。频洲I:长满水草的小河,古代水路送别之地的泛称。镜 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 角。27 .词中“占断
22、”是占尽之意,可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为何能占尽苹洲烟雨?说说你 的理解。28 .陆游自称“闲人”,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也称自己是“闲人”,两者有何异同?请 简要说说。【答案】27.轻舟、低篷与频洲烟雨相比确实渺小,可此刻诗人一人独享、独占眼前的美丽 风光;与上阕中的“独”呼应;表达自己作渔父的无拘无束。(任意两点即可)28.同:从处境来说,陆游和苏轼都是未被皇帝重用的闲散之人;异:苏轼除了被贬的郁闷之外,更 多的是在自我排遣后的释然,内心的豁达。陆游则表现出的是不屑,愤慨不平之气,矛头直 指最高统治者。【解析】27.本题考查诗文理解。“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八尺长的轻小舟船,只有三扇低矮的蓬
23、窗,恐怕只能容下词人一 人。但是,词人却说它“占断频洲烟雨”,在广阔的湖面这一背景中,相较于“轻舟”之小, 湖水简直可称大而无当,如此轻巧纤弱的一叶扁舟,绝对不可能占尽风雨,唯词人胸怀宽广 能为之。通过这样鲜明的对比,词人言明渔钓生活已成为自己的精神栖所,表现作者享受成 为渔父的无拘无束,渔钓生活已经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栖所。据此回答意对即可。28 .本题考查诗文的主旨情感。“闲人”是文中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在本诗中,陆游用略带嘲讽的口吻,打趣贺知章受皇 恩所赐得以清闲归乡,实际却是以此自嘲,嘲笑自己衰鬓残年却寸功未立,虽有怨念,但词 人不仅把这种情怀表达的十分平淡,还显得英气凛然。记承天寺夜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押苏州卷第8-10题 古诗词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临考题号押题江苏苏州卷 解析版 苏州 10 古诗词 鉴赏 备战 2023 年中 语文 考题 押题 江苏 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168464.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