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届海安高级中学高三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 .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 .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相符。4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 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 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作为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即以地 位规范为主。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即周天子居住地的方言,在各方言中居于较 高地位。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论语述而云:“子所雅 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春秋战国时期,全国性通用语已经不复存在。吕 氏春秋知化云:“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马上着 手全国通用语言文字的确立。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 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3、。”秦朝文字规范 统一的措施对共同语的确立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到了汉朝,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强盛,语言 的统一性大大加强,扬雄方言中的“通语”即是可通行于四方的共同语,是以汉朝都城 所在地的秦晋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 移,导致其语言情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篇)。由于洛阳是东汉 乃至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洛阳方言的影响非常大,洛阳太学书生诵读经典的读书 音“落生咏”享有较高的声誉,为各方言区人所模仿。颜之推主张“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 考核古今,为之折衷,也就是以帝王都邑语音作为规范语言的基础语音,他反复较量,最 后取南方金陵语音和
4、北方洛下语音两相折中,作为南北通用的标准语音。“这种主张,奠定 了隋唐统一中国后的语言规范的理论基础。”隋唐至宋,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书来确立和推 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比较重要的如切韵唐韵广韵等。因为洛阳、长安、开封 等地区一直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所以这些地方的方言就具有了通语性质。元朝定都大都 以后,学校教学都使用以大都语音为标准音的“天下通语”,国家的主导性或基础性方言由 中原地区向北偏移。明朝和清朝继续以北京作为都城,北京地区方言作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 方言地位进一步巩固,称为“官话”。纵观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历程,语言规范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何种方言作为全国通用 语,一般都城所在地方言就成了
5、全国通用语。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王朝的都城基本建在黄 河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平原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政治上的优势决定这些地方的方言先后成为全国性的通用语,通用度非常广,其使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新老都 城所在地,而是广泛存在于华北、东北、西北、西南、江淮等广大地区,最终成了现代汉民 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O(摘编自刘楚群当今语言规范观:中和诚雅)材料二:语言规范的“雅正观”贯穿古今。现代汉语时期,强调“正”多于强调“雅”,讲“规 范”多讲“雅顺”少。在教育普及的当下,在重视文化的当下,既要讲“正”又要讲“雅”。 当然,雅正是就规范而言,对语言本身,对语言生活,则不必也不应强调“纯洁”。通过
6、语 言规范来匡谬正俗,这种规范观虽然较为传统,也常有批评,但仍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也 确实是语言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规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语言变项的选择。语言在历时发展中,在共时应用中,都 会出现变异和分歧,一个语言项目可能形成若干变项。语言变项的存在是常态,是语言丰富 发展的一种表现,当然也是语言整合的对象。语言规范就是对语言生活中存在的语言变项的 选择,就是依照语言发展规律的选择。认识语言规范的这一性质,树立语言规范的“选择观”, 可以从根本上摆正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自觉地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去发现语言发 展的新规律。语言规范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在语言生活中出现了紊乱现象时,需要动用
7、 社会之力帮助语言的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从而使语言生活恢复到新的有序状态。语言规范的根本目标是为语言生活服务。“语言生活观”要求语言规范既要反映语言生 活现实,又能引导语言生活向前发展。评价语言规范是否合适,就看它是否客观反映了语言 生活实际,看它能否科学地指导语言生活。既然如此,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语言生活错综 复杂,需要使用现代的各种观测方法,比如建立动态流通语料库,就如同水文监测、气象监 测一样,利用这一语料库来监测语言生活的各种变化。观测语言生活,也包括观测语言舆情。 语言舆情是社会语言意识的重要表现,同时,通过语言舆情也能够逐渐形成新的语言意识。一个
8、观念可以改换一个视角,改换一个视角可以发现一片新的学术视域。在雅正观、选 择观、语言生活观的综合关照下,我们便会开拓更多新的学术视域,必然会对语言规范有一 个更为全面的认识,语言规范研究必然会有一个跨越性的新发展。(摘编自李宇明语言规范试说)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最早有记载的通用语是“雅言”,表明确立某种语言或方言全国通用交际工具的 地位,是中国古代语言规范的核心内容。B.用“雅言”解读经典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证明全 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C.秦朝统一天下后,李斯倡导对全国通用文字进行规范统一,这一措施促进了
9、共同语的 确立,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强盛。D.隋唐以后,通用语的确立以颜之推的观点为理论基础,历代政府主要通过颁布官修韵 书来确立和推广通用语的语音标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一旦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常常会导致各种语言相互融合的情况。B.凭借政治方面的优势,古代王朝都城的语言一般更容易成为全国通用语的基础方言。 C.正确使用各种现代观测方法帮助我们了解、认识语言生活,就能够做好语言规范。D.改换视角,综合理解语言规范,可以开拓新的学术领域,使语言规范研究跨越发展。3 .下列说法中,“雅言”的内涵与文中相同的一项是(3分)A.雅言,正言也(孔颖达正
10、文)B.清韵始啸侣,雅言相与和(孟郊同滦阳宰送孙秀才)C.史之为道也,文士雅言(章学诚文史通义)D.咨源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4 .两则材料都对语言规范进行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5 . “凡尔赛”“奥力给” “YYDS”等词汇已从网络流行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请结合材 料二,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用晚饭的时候,陶渊明看见他儿媳端出两大盘风鸡和糟鱼来。“嘿,了不起,哪里来的 这许多好东西? ”陶渊明惊疑而又奇怪地问。“还不是爹带来的。两边都是老人家,真是收 下不
11、好,不收下也不好。”这个聪敏的儿媳妇知道,如果公公一不高兴,他是连筷子也都不 会去动的,于是她才这样惴惴地解释。近些年来,特别是在有了孙儿以后,陶渊明对于儿媳的神态不觉已经变得柔和、温存得 多了,有时甚至有意去揣摩和投合她的心意。“总是这样时常地道谢他老人家。好,有了好 菜,我们大家都来喝上几杯。阿通,你用大碗喝我的菊花酒,我喝糯米酒。媳妇儿也不能不 喝。只有一个人喝酒就太没意思啦!”陶渊明的这种兴致,显然是为了要投合他儿媳的心意。三人围着一张矮饭桌,席地坐下。阿通喝起酒来,正同他种庄稼一样是个能手。他大口 大口地喝着,在晒得黝黑的圆脸上,也不时露出一种开朗的笑容来。在喝过两杯之后,陶渊明不禁
12、又发起平日爱发的感慨来了。“干吗爸爸总爱说这些,读 书有什么用?你看颜延之叔叔做了一辈子官,到头还不充军似的到始安郡去做个什么太守。 依我看,还是地不哄人,你挖多少锄就能有多少锄的收成! “阿通说罢,大大地喝了一口酒, 咂了一咂嘴,又用他粗大的手掌去把嘴唇抹了一下。“爸爸说话,你好好地听着不好吗? ”那个知书识礼的媳妇想制止丈夫的说话。“不,不。他说得对,说得很对!颜延之是个好人,就是名利心重,官瘾大了点。上回 他来,还同我吵架呢。他把自己诗写得不好,归于公务太忙,没有时间去推敲。其实哪里是 这样。他一天到晚都在同什么庐陵王、豫章公这一些人搞在一起,侍宴啦,陪乘啦,俗务萦 心,患得患失,哪还有
13、什么诗情?没有诗情,又哪里来的好诗!他的那几首五君咏,还 是他官做得不如意的时候写的。除此之外,可就不大高明啦。”陶渊明理了理胡须,又满满 地干了 一杯。“爸爸昨天上庐山见着那个慧远和尚没有? ”庞家姑娘担心地问。“见是见着啦,他们正在做什么法会。这位大法师,就欢喜装腔作势,净拿些什么生啦 死啦的大道理来吓唬人。”“未知生,焉知死?还是孔老夫子说得对呀。儿媳妇又在运用她的论语知识。“我所看重慧远和尚的,就在于三件事情:第一,他写过五篇沙门不敬王者论,而 且博通六经,更懂得老庄的道理;第二,他不许可那个架子很大,拿富贵来骄人的谢灵运加 入白莲社;第三,他竟同那个贼头儿卢循欢然道旧,一点也不怕得附
14、逆之罪的名声。这些都 是要有点胆量、修养、本领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不过我同他究竟还是两路人。关于生死的看 法,我就同他有很大的不同。说来说去还是我在归去来兮辞里面说过的那两句话,聊 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我主要的意见就在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 尽,无复独多虑这四句当中。尽,就是完结。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开头就得有个完结这不 是很自然的吗?何况人活在世上多么不容易啊。以咱们家里的事来做个比喻吧,你们死过两 个母亲,一个堂叔叔,一个堂姑姑,在我四十四岁的时候大火又把我们的房子烧得精光,在 这段时间,几乎大半要靠向别人借贷口粮过日子。像这样,没个完结,行吗? ”这时陶渊明已经有些醉意了,
15、他立起身来,庞家姑娘就赶忙上前去搀扶着他,把他送入 室内。陶渊明一觉醒来,时间只不过三更左右。桌上的一盏黯淡的菜油灯更衬托出这秋夜的萧 索和静寂。他起身把灯芯拨亮了 一下。本来打算下床,将自己早已打好腹稿的三首挽歌 记下来,可是窗孔间的阵阵秋风,却使他接连打了两个喷嚏。他又感觉自己四肢无力,实在 站不起来。“果然人一到秋天便大不同了啊。脚软,站不起来,这不正表明我的时间不会太 多了吗? 他心里这样地嘀咕着,便放弃了要下床去动纸笔的念头。他从“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起,一直默念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止,本 来这三首诗写到这里,他认为便可完结了的,可是庐山法会上慧远和尚那种专门拿死来吓唬
16、人的情景,蓦地又在他的脑子里闪现出来了。“再在这篇诗里面表示一下我对于生死大事的 最终看法吧! ”于是他在诗的末尾又加上了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死去 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错,死又算得个什么!人死了,还不是与山阿草木同归于朽。不 想那个赌棍刘裕竟会当了皇帝,而能征惯战的刘牢之反而被背叛朝廷的桓玄破棺戮尸。活在 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至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 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好,这首诗,就该这样结束,不必 再做什么添改的啦。”“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唉,脚都站不起来,老了,看来是真正的老了啊!凡事得 有个结束。”想到这
17、里,窗外的雄鸡,拍了拍翅膀,已高声啼唱起来了。(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见到儿媳端出的风鸡和糟鱼,陶渊明生出喝上两杯的兴致,这种对儿媳心意的揣摩和 投合,是近些年来才产生的变化。B.陶渊明退隐家园,不免要与儿子同到田间劳作,困顿的生活让他心生不平,因此常常 发出些“读书无用”之类的感慨。C.陶渊明的儿子阿通是种田好手,性情开朗直率;儿媳知书识礼,这可从她的处事方式 和言谈时引用论语内容看出。D.陶渊明在萧索和静寂的秋夜感受到强烈的无力感,没将打好腹稿的挽歌记录下来, 而是深入思考了生与死的问题。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18、3分)A.小说通过对阿通饮酒时的神态进行描写,表现出其在清贫生活中的乐观和知足。B.小说借陶渊明对颜延之和慧远二人做出的评价,侧面交代出他们的经历和思想。C.小说截取了陶渊明生活中的片段,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使故事更具有艺术性。D.小说的背景是司马氏集团当政,社会动荡,身处草房的陶渊明保持了独立人格。8 .文章前半部分集中叙写陶渊明的家庭生活,这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6分)9 .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都体现了陶渊明的 生死观。从本文来看,这两句诗表达的意思有何异同?(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南通市 海安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期期 初学 质量 监测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168698.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