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第二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 性必修上册感受先贤哲思,传承诸子文化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 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 族审美情趣。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 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情分析学习基础: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材重点,学生初中和高一 就已经有了广泛涉猎,积累了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具有了相应的 学习基础,所有同学都能完成必备知识的积累。鉴赏能力:高二学生,按理鉴赏能力应该开始形成,但由于传统 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审美
2、鉴赏能力的培养缺失,所以基础较弱的同 学,对文本的质疑反思能力不足。写作能力:因为学生层次的差异,有一部分同学难以完成思辨性 文章的写作。综上,在设计课堂活动和写作任务时,应根据学生层次设计任务 的质与量。单元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 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2 .梳理六篇文本的基本内涵,学习古人智慧,尤其是其中的立身 处世之道;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 自己砥节砺行、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3 .熟读全部文本,背诵经典语段,在此基础上
3、,感受先秦诸子或 雍容或犀利或简约或恣肆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 方法,领悟其妙处。4 .利用工具书查阅资料,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学习活动三:梳理论述方法各篇在论证或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通过 填写下表,梳理相关方法。课文主要论证方法主要修辞手法大学之道正反推演顶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归纳推理、比喻论证排比五石之瓠驳论、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说理 对比兼爱正反对比论证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学习活动四:分析论述效果明确:各选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论述,其形成的效果概括如下。(1)大学之道:采用正反推演方式和顶针手法,层层递进地 进行论述,整个论述过程显得严谨绵密
4、,有效地增强了论述的逻辑性 和说服力。(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归纳及采用 比喻手法论述观点,使论述变得可感易解。文中大量使用排比,使得 全文不仅逻辑严密,并且富有气势和感染力。(3)五石之瓠:借助寓言,婉曲达意,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和效果。运用对比,使得论辩双方观点分明,“是” “非”立判。(4)兼爱:运用对比论述,突出了作者持论的正确;层层设 问,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频繁反问,有效加强了论述 的气势。学习任务四:质疑反思,写作提升第七课时教学目标1 .深入思考,分析、阐释选文论述瑕疵,促进学生思考前人观点 的习惯或意识。2 .通过辨析文本思想的方式,学习作文审
5、题;通过作文审题练习, 加强思辨能力训练。3 .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个角度,在把握他人思想的基础上,有条 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重难点1 .有理有据的阐述各篇选文论述过程、论述效果的不足。2 .在把握他人思想的基础上,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学过程学习活动一:寻找问题,补充解决1 .思考十二章四章在论述上的缺陷。章句极短,许多论述都只提供结论,而不提供论证过程,这使部 分结论的可信度打了折扣。2 .筛选出两篇文本中只提供结论,而没有论证过程的名句。给他 们补足隐性材料,使之成为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推断,更具说服力。学习活动二:分析选文论证瑕疵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兼爱论述风格 各异,但
6、都取得了良好的论述效果。我们说四篇选文具有良好的论述 效果,并不等于说它们没有论述瑕疵。从论证逻辑角度分析各篇选文 的缺陷。明确:大学之道用正向、反向两次逻辑推演,明确“八条目” 的先后次序及达成儒家最高求学理想“三纲领”的不二法门,论述绵 密严谨。但这一线性流程并不能完全涵盖丰富多元甚至纷繁复杂的社 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习过程是可以并行不悖而非必然依次 开展的。我们在实际运用时,不能胶柱鼓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运用排比等手法,层层递进阐明“人皆有 四端”以及“四端”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整个论述富有气势和感染 力。但是以“孺子入井”“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一生活现象,只 能归纳推导出“无
7、恻隐之心,非人也”的结论,而不能归纳推导出“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的 结论。作者泛化了推导结论,留下了被人批驳的空间。五石之瓠运用寓言故事阐述道理,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具 有易理解、易接受的良好效果。但用寓言说理容易产生歧解,文本和 阐述的道理之间容易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我们学习时要充分注意。 另外,庄子“不龟手之药”故事并不能完美阐述“用”有“大用”和 “小用”之别的观点。主、客双方对不龟手之药所用相同,它们的区 别在于客抓住或遇到了某种特定的机会,而原主没有。兼爱在阐述时,把“兼爱”思想贯穿到底,绝不旁生枝节, 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因为应受众文化水
8、平较低的现实情况,它把 相关思想反复申说,正面说一遍,反面又说一遍;观点上一节已经总 结过了,下一段再总结一遍,整个论述显得有些繁琐和拖沓。作业:写一则300字左右的评论,阐述你发现的本单元课文的某 一论证疏漏。学习活动三:学习思辨审题完成下列作文题的审题任务: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现代营销学:“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 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对上述材料,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 法。明确:审题要点为“自我谦抑”和“自我展示”在人生发展过程 中的利弊关系。审题时应放弃偏执一端的做法,尽可能做到明辨两者 的优缺点,
9、明确应因时因地保持“自我谦抑”或“自我展示”态度的 做法,同时思考有无谦抑地自我展示或充分展示自我的谦抑的可能。学习活动四:学习思辨写作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而墨子说:“义,利也。” “义”之所以被人奉为“天下 之良宝”,正是因为它“可以利民也韩非子则说人和人之间,利所 加则无所不为,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义利之辨是先秦诸子讨论的重要话题。你怎样看待义与利之间的 关系?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作业从本单元课文中选取一句自己喜欢的名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10、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 思考。法、词法现象,探索文言学习规律,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水 平。5.学会议论文的审题立意方法,学会辩证思考、科学分析问题, 落实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完成议论文写作训练。课时安排:710课时第一课时单元导读文本分析:本单元在“百家争鸣”的人文主题下,汇集了儒、道、墨三家的 若干经典篇章。内容设定:根据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和教材“单 元研习任务”的提示,结合本单元选文特点,本教学设计聚焦于三项 内容:梳理诸子观点,赏析各家说理风格,传承诸子文化中立德树人、 修身养性的思想。学生能通过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 根的理解,领会先秦
11、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单元大任务:“诸子辨析”的讨论研习活动。这一讨论研习活动贯穿整个教学 过程,研习的内容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依次为诸子文辞的不同、诸 子观点的不同、诸子论述风格的不同、诸子影响的不同等部分。单元学习任务:本单元的教学计划由四个学习任务组成,课时根据学情灵活处理, 预计9课时,任务安排如下表:学习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一:疏通选文文意第5、6、7课1. 了解诸子百家产生 的时代背景;2.积累文言必备知识;3.诵读选文,体悟感情,背诵 经典篇章。学习任务二:厘清诸子观点第5、6、7课1.理解诸子思想的核 心概念;2.辨析诸子思想核心概念的异同;学习任务三:赏析诸子的论述特点
12、第5、6、7课1.梳理大学 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五石之瓠兼爱的行文思路;2. 分析选文的论述方法及其效果;学习任务四:质疑反思,写作提升第5、6、7课写作1.比较 阅读,两篇语录体与其他四篇选文在论述上的不同;2.交流讨论, 分析语录体在论证方面的缺陷;3.学习作文审题,加强思辨能力的 训练;4.学会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习任务一:疏通选文文意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目标掌握诸子百家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的原因;生动具体、形象可感的介绍孔子和孟子;掌握文本中生僻字的读音,有节奏地朗读三篇选文;掌握文本中的文言知识,翻译选文。教学重难点积累文本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单元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 单元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