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求谏》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6求谏》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求谏》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求谏教案一、导入新课史有“贞观之治”,开辟出盛唐王朝。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可以开创盛世,是因为他可以积极地听取 臣下意见,集思广益。今天,我们就看一下他对于言官的进谏有什么看法。好,我们来学习求谏。 二、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1、吴兢:史官,唐代史学家(约699-749年)。生活于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 人,纪传体唐书、编年体唐春秋。与刘知几撰写武后实录。2、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 上的重大措施。全书10卷40篇
2、,8万余言。后来成了各朝皇帝甚至日本政治家推崇和必修的功课。3、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谏官制度虽然“有可能”限制君主的胡作非为,但主要目的 是在“以君主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政治中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三、课文解析:第一段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净,知政教得 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日:“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 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重点字词:
3、威容俨 肃 百僚 失其举措 若;假:颜色;冀;照;藉。若;贤;匡正;全;钳;卒; 每);极;规谏。【思考一】(-)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比如他“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铮,知 政教得失”;第二是唐太宗对劝谏直言的的认识。他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虞 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J 太宗以史为鉴,认为要吸取前 人经验,积极地提取臣子的意见,只有如此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本段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如“主若自
4、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再如“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 规谏”;举例论证,如“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虞世基等,寻亦诛死”。第二段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日:“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 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鲤议,致天下太平J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 闻,木从绳则直,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若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 莞,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磬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 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重点字词:任;致理;事;相遇:数;相
5、;匡;救直言鲤议从;后;开;纳;刍莞 讳;磬;狂瞽 【思考二】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对比论证,如“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比喻论证,如“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类比论证,如“木从绳则直,后从谏则圣”;举例论证,如“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若不用,则相继以死”。第三段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 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 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安能谏人? ”重点字词:任;滥;丧;夙;恒;以;安。【思考三】第三段太宗的话包含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6求谏 教学 设计 安徽 省市 级优课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