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过秦论-2022年高二年级语文寒假课2.docx
《第06讲过秦论-2022年高二年级语文寒假课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6讲过秦论-2022年高二年级语文寒假课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06讲 过秦论目标引领、1. 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掌握有关的文言知识。2. 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3. 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常识常备、1 .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家、家。 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 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政论文集)。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上、中、下三篇。其中总结了秦代兴亡的 教训,实则昭汉之过。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辞赋吊
2、屈原赋,亦有朋鸟鸟赋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 为梁怀王太傅,后因梁怀王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岁。2 .写作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 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刑酷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 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 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3 .题目解读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过秦论全文分为
3、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 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过秦论被鲁迅誉为。 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 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士息民,以待其散,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 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 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 禁,忠
4、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相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 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 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 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 观之上古,脸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 矣。(有删改)6 .下列对文中画波
5、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未当绝也B.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未当绝也C.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未当绝也D.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未当绝也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诸侯,古代帝
6、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8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固的地势
7、有着密切的关系。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11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甲)贾谊论苏轼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 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
8、下无尧、舜,终 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 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日:,王其庶几召 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 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 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
9、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 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 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 *纤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 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 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 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
10、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 其所发哉!(节选自古文观止)(注)超然:超然远去的样子。狷介: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乙)且以谊之所陈,孝文略施其术,犹能比德于成、康。况用于朝廷之间,坐于廊庙之上,则举大汉之风, 登三皇之首,犹决壅稗坠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远致诸侯之间。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 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 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节选自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之贤人/皆负可
11、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B.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C.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谦称自己不聪明。与之相似的有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卑(谦称 自己身份低微)、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B.天子玺,也称玉玺,专指古代皇帝的玉印。玺出于周,到了后来才有玺和印之分
12、,皇帝用的称玺, 而臣民用的只能叫印。C.赋,汉朝时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最初的赋能够用来歌唱,也可以朗诵。它外形虽似散文,内部却 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D.廊庙,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雨遮太阳,也指殿下屋;庙即太庙。文中指代朝廷。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苏文开篇提出观点,接着指出贾谊的仕途遭遇,为他虽然是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才华而倍感 痛惜,意深沉。B.苏文第二、三段围绕“待”与“忍二列举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爱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贾谊 行为,得出结论。C.苏文第四段写绛侯、灌婴功高势大,而贾谊仅一年轻后生,地位低
13、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纳自己的主 张,从而实现人生抱负。D.苏文对贾谊之志未能施展详尽评论,同时提醒君主,像贾谊这样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 废,不能重新振作。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2)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16 .对于贾谊不被重用的原因,苏轼和欧阳修的看法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2分)、基础积累17 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通,)(2)孝公既没(通,)(3)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通,)(4)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5
14、)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6)倔起阡陌之中(通,)(7)赢粮而景从(通,)(8)百有余年矣(通,)(9)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通,)(10)威振四海(通,)18 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3)山东豪俊遂并起(古义:。今义:。)19 一词多义(1)固据嵋函之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因因遗策 O因利乘便()因河为池()(3)制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O履至尊而制六合()(4)兵赵奢之伦制其兵/行军用兵之道()收天下之兵/信臣信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5)度内立法
15、度()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藜大()20 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5)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8)深谋远虑()(9)履至尊而制六合()(10)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1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13)过秦论()(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5)据峰函之固()(16)自以为关中之固()(17)尊贤
16、而重士()(18)因利趁便()(19)追亡逐北()(20)外连衡而斗诸侯()(21)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22)约从离衡()(2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24)吞二周而亡诸侯/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5)却匈奴七百余里()(26)以愚黔首 ()(27)序八州而朝同列()(28)尊贤而重士()21 特殊句型(1)判断句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被动句一夫作难而七庙琪。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谪戍之众天下诸侯已困矣(3)省略句尝以十倍(于秦)之地。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 2022 年高 年级 语文 寒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