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后赤壁赋》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14、后赤壁赋》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后赤壁赋》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后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赤壁。他的思想境界亦随境遇之变、阅历之广而不断深 化。元丰五年(1082年),在看不到政治希望的秋冬里,苏轼写下的前赤壁赋和后赤 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他创作风格的新变。两篇赋独立成篇,在 表现手法上,也各有其特点。但从思想感情的变化上来看,正如金圣叹所言:“若无后赋, 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J如果没有后赋,前赋表达的思想便显得不够明朗;如果 没有前赋,后赋便显得过于神秘,如同一个荒诞的故事。所以,读赤壁赋应将前后两篇 赋结合起来看,才能清楚地把握苏轼思想情感发展的脉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
2、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鉴 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过程与方法:将两篇赤壁赋作比较阅读,分析异同,以更好地领悟其精髓;文意 的疏通主要靠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 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2 .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前赤壁赋,主要记叙了元丰五年(1082年)夏历七月十六日,苏轼游赤壁,事隔三 个月之后,苏轼又旧地重游,在十月十五日夜复游赤壁,写了
3、后赤壁赋。地点同是黄州 赤壁,背景同是月下江水,我们来比较阅读。二、背前赤壁赋,朗读后赤壁赋三、结合前赤壁赋思考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重点,抒发的情感?形式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地点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景物字字秋色,实景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重占谈玄说理,虽则有乐有悲,但乐观旷达存焉,变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亦实亦幻,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道士化鹤梦境,照应前赋羽化登仙虚幻故 事,抒发超脱之情。情感乐观豁达孤怀苦闷、虚无缥缈四、比较两赋的写景1 .分别从二文中找出写景的句子,并分析其不同。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4、后赤壁赋 14 赤壁赋 教学 设计 广东省 县级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