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B.真可惜也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参:检验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二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 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 政”“民贵君轻”等。D. “六艺”
2、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 *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3、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同“纳”,结交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要:求取C.自贼者也贼:小人D.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38 .请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无恻隐之心,非人也。(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39 .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
4、解释。(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若火之始然40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然非恶其声而然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不以为然夫子喟然叹日4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辞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未尝稍降辞色 *42 . 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恶非恶其声而然也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3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含义。若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入前为寿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44 .指出下列句子属于何种文言句式。(1)非所以耍誉于乡党朋友也(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4)治天下可
5、运之掌上六、小阅读-课外45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 专乐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 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札论)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分别起源于什么?七、判断题46 .成语积累:请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1)校长看到老师们工作十分辛苦,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水果回来。 ( )(2)这就是所谓“饿死事小
6、,失节事大”。这句话原来是论妇女的,后来却扩而充之普 遍应用起来。(参考答案1. B2. A3. C4. A5. C6.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7. A8. C9. B10. B 11. (1)不是因为想跟小孩的父母结交拉关系,不是因为想在乡人朋友里博取声誉。(2)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足够用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扩充这四端,不足够来侍奉自己 的父母。(3)从来没有讲仁德的人却抛弃自己的父母的,从来没有讲道义的人却轻慢自己的君王的。12. D 13. C 14. A 15. C 16. (1)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 百姓的政治,
7、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2)(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都会产生惊骇怜悯的心情。(3)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我伤害(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 的,是伤害君主的人。17. B 18. D 19. C 20. (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 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所有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 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21. C 22. C 23. (1)那是一种气,极其宏大,极其刚劲,用正义之道去培养它而 不加损害,它就会
8、充满天地之间。(2)认为培养庄稼没有用处而舍弃不管的,是不给庄稼除草的人;帮助庄稼生长的,是拔 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害了庄稼。24 .由“不忍人之心”推至不忍人之政”,最终得出“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结论,层层递进, 合情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25 .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人的四种发端比喻成四肢,把扩大充实人的四种发端比喻成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 始流淌,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6 .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 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 的教育思
9、想。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 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27 .“怵惕恻隐之心”即“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 至世界,从而关注人生的意义。28 .明确提出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9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 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 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30 . D31 . C32 . C33 . A34 . A 35. B 36. A37. (1)
10、孟子说:“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感觉不忍的心情(即人都有怜恤别 人的心情、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怜恤别人的心情,于是就有了怜恤别人的政治。(2)有 这四种发端自己却说自己不行(自己说自己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他们的国君不行(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仁、义、礼、智)的人,是贼害他 们的国君。38. (1)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内交也,非所以于乡党朋友 要誉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2)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没有怜悯心,不能算是人。(3)句
11、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是四端而谓自不能者,贼自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39. (1) “内”同“纳”,接纳。(2) “然”同“燃”,燃烧。40 .这样;同“燃”,燃烧;对,正确;的样子41 .推辞;告别;言辞。42 .讨厌,憎恨;邪恶的人;哪里。43 .如同,好像;及,比得上;代词,你;如此;连词,至于。44 . (1)状语后置句。(2)判断句。(3)宾语前置句,判断句。(4)省略句。45 . (1)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内在的人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或:孟子认为道德起源 于人心,是人先天固有的良知、本性)。(2)荀子认为道德源
12、于社会制度对人的欲望的约束、协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一种规范。46 . x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之有是西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无欲速,无见小利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若火之始然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 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13、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二)王日:“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14、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o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15、彼夺其民时使不 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运:运用B.自贼者也贼:伤害 C.不夺不庵庵:满足D.薄税敛,深耕易耨薄:减轻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C.壮者以
16、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D.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一指已故君王,一指古代圣王。文中指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位圣王。B. “利吾家”的“家嘴家庭,与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家”相同。C.万乘,即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用以谦称自己,文中是梁惠王自称。1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 不忍 检测 练习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