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 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2 .南朝吴均在饼说中指出制作高水平的饼所需要的条件是“安定噎鸩之 麦,洛阳董德之磨,河东长若之葱洞庭负霜之橘,仇池连蒂之椒,调以济 北之盐,制以新丰之鸡”。这反映出()A.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B.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D.诗文创作题材的更新3 .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
2、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 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 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4 .阎步克在波峰与波谷中指出:交替的“胡化”与“汉化”孕育出了强劲 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土族政 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意在说明魏晋以来() A.民族融合促进官僚政治的成熟B.民族融合加速门阀政治的衰落 C.民族融合奠定隋唐统一的基础 D.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振中华帝国 5.公元2世纪全球气候变冷,北纬
3、35度一北纬60度之间的整个北方地区,即 游牧民族聚居区陷入严寒。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开始大举南下,在东部有匈 奴、鲜卑各族,西部有日耳曼和斯拉夫各族,在他们的冲击下,东部的东晋帝 国和西部的罗马帝国都先后土崩瓦解。这一研究成果可以说明()A.气候环境决定了政治局势的稳定与否 B.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历史C.民族矛盾与冲突导致王朝统治终结D.大变动的乱世蕴藏着无限的“新机”6 .关于大运河的开通,隋书记载,“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开渠,达于涿 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唐诗人秦韬玉认为“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 路人愁”;当代史学家多认为“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 的,应该说,
4、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历史结论没有客观标准B.历史信息需要辨别真伪C.历史研究以正史为依据D.历史叙述需要大胆想象7 .如表是开皇年间隋朝政府前后两次下诏的情况。这反映出隋朝()时间诏书内容开皇十五年(595 年)二月“北境诸州,异于余处所有义仓杂种,并纳本州”,而且 用于赈灾的粮食是“杂种及远年粟”。开皇十六年(596 年)二月义仓“准上中下三等税,也就是百姓按照划分的户等纳粮食 税。规定上等户不超过一石,中等户不超过七斗,下等户不超 过四斗。A.边疆危机持续加重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扩大C.社会矛盾有所缓和D.政策制定较为务实灵活8 .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是唐
5、王朝建立的目击者,其笔下的李渊是 一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按照新、旧唐书和 司马光资治通鉴等的记载,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且暮气沉沉胸无大 志。史书关于李渊不同形象的记载,可以说明()A.唐朝是一个开放时代B.历史目击者的记录更可信C.李渊完成了全国统一D.时代影响人们的历史认知9 .在新疆吐鲁番西10千米处发现的交河故城,被确认为唐朝在贞观十四年 (640年)设置的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这可以帮助研究唐朝()A.对西突厥政权加强战略部署B.对吐蕃地方政权的有效管理C.对天山以北的西域有效控制D.对东突厥汗国的反攻与灭亡10 .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唐朝时期是中国经济由“上古
6、”逐渐转为“中世”的关 键时期。唐朝是繁荣强盛的时代,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下列选项中,能够体 现上述观点的是()创制并使用当时最为先进的曲辕犁信贷契约的应用更加广泛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达红海沿岸地区城市坊市分区制逐步瓦解A.B.C.D.11 .大中六年(852)三月,唐宣宗想免除其舅郑光的两税,遭到中书门下的反 对,理由是:“据地出税,天下皆同。随户杂徭,久已成例。”这反映了当时()A.中枢决策体系呈现完善化趋势B.科举制促使土族阶层走向没落C.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平原则D.两税之外的苛捐杂税项目繁多12 .唐代诗人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扬、越(扬州、越州)间多作书 模勒(雕版印刷)乐天(白居
7、易)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这说明唐代() A.文化市场是开放而有序的B.盗印文人书籍风气猖狂C.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D.雕版印刷书籍只在民间出现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从先秦以来,中国 人鲜明地区分中国或华夏与夷狄,这当然是事实,但是这种区分 是从文化上来强调的,不是从种族上来强调的。”而春秋公羊传记载了儒 家论述“夷夏互变”的大量历史案例。可见,是夷狄还是华夏依据是否认同华 夏礼乐文化而转移,正如韩愈在评价春秋时所说的一样:“孔子之作春 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之进于中国者,则中国之。”正是这种依文化 辨华夷的观念使汉族与少数民族
8、之间能够通过文化学习相互融合、凝聚。摘编自张刚等中国古代民族观与中华民族凝聚材料二二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意识做了具 体反映,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始 皇、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 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 这一政治统绪。晋书中的刘元海载记记述了匈奴人刘渊认同自己为刘 汉后裔,所建政权以“汉”为号。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总体来说都非 常重视汲取汉族先进文明制度,统治者都非常热心儒学,如北魏孝文帝就以汉 化改革著称,对儒家道统极为认同,自觉捍卫华夏道统。摘编
9、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以二 十四史的民族史撰述为考察中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的民族观。(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以何角度进行华夏认同, 并说明这种民族认同的历史影响。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贞观)十二年(638年)诏: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 莫先于仁义。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 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配偶)之仪。问名唯在于窃赞,结福(古时女 子出嫁)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 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综合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隋唐 时期 民族 交融 统一 多民族国家 发展 综合 训练 三统 历史 一轮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176071.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