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24课《唐诗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4课《唐诗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一、学习目标。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重点。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官至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称杜甫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有杜工 部集传世。代表作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以及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 属河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
2、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背景资料石壕吏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 叛军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唐军 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 (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著名的组诗“ 三吏“三别。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到了四川。后来在亲 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
3、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 料到了上元二年(761)秋,大风破屋,大雨又至,仕途多舛、衰老贫困的诗人长 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这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 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皇宫所需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后来因 宦官专权,这一采购权也就被宦官夺去了,常有一些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 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掠夺。因为 白居易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 炭翁来。【三】文体知识歌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上采用五言、
4、 七言、杂言,富于变化。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2、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态度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 述表现出来的? 参考答案: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底层人民在这种掠夺之 下生活困苦不堪又无力反抗的黑暗社会现实。诗人对卖炭翁是满怀同情的,而对 宦官及其爪牙则充满了憎恶。但这一切情感并未采取直抒性的表达,而是蕴含在 诗歌的叙述和描写以及强烈的对比之中。一方面极写卖炭翁生活之困苦、心理之 矛盾、烧炭运炭之艰辛,一方面又将宦官及其爪牙的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蛮横 无理表现
5、得淋漓尽致;止匕外,还有结尾处一车炭,千余斤之重与半尺红纱一 丈绫之轻的强烈对比。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都蕴含在其中了。3、这三首诗中有不少精彩之处,如石壕吏的巧妙构思,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刻 画等。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石壕吏全诗句句叙事,无抒情语、议论语,作者巧妙地通过叙事抒发了 情感,发出了议论,爱憎分明。作者在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 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凶悍、残暴却从老妇致词的转折 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善于剪裁,叙事藏有深意。如只写了老翁逾墙 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
6、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 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既而含蓄地揭露了当时统治 者的残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属于环境 描写,用恶劣的天气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出作者生活环境之艰苦,心情之愁苦。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 通过这些描写逼真地刻画了卖炭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卖炭老人烧炭的艰辛, 说明炭的来之不易。宫使的形象贪婪、暴劣。【六】积累拓展1、背诵这三首诗参考答案:背诵略。2、任选一首诗,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改写成一则小故事。参考答案:示例一:卖炭翁改写终南山中一老翁佝偻着身子,在茫茫大雪
7、里显得那么小,那么弱。他一边砍 柴一边想:今年的雪这样大,那这炭应当比去年贵吧!他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继 续砍柴。山下有一个茅棚,老人费力地将一车木柴拉进去。生火,烧炭。火光下 的老人显得那么瘦小。火光把老人的脸照得通红,他借着火光,想让自己暖和些, 但浓烟熏得他睁不开眼。老人赶着牛拉着一车炭在一个寒冷的清晨进城卖炭。他实在太累了,便在南 门外的泥地里坐下来休息。这时,一个穿黄衣的人和一个穿白衫的人从远处骑马 过来。”老头儿,走,这车炭归我们了!”老人号哭着:“大人,使不得啊,使不得,我这车炭”嘿,哭什么呀,给你嘛。那个穿黄衣的人轻巧地一挥手,穿白衫 的人就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系在了牛头上大人,我
8、这一车炭”怎么?还嫌少? 老人跌倒在地,老泪纵横,却无能为力。太阳升起来了,一人一牛渐渐地走远了, 最后消失在雪地里。示例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八月秋深,狂风怒号。日落时分,一股强劲无情的秋风卷走了我茅屋上的几 层茅草。我走出屋,看见茅草飘到了树上、池塘里一想到辛苦搭成的茅屋被破坏 成这样,我便感到心痛万分。一群孩子突然从南村跑来,他们不顾我的阻拦,毫 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中。我喊得自己唇焦口燥也无济于事。我望着漏了 的屋顶,止不住地叹息。一会儿风便停了,天渐渐黑了下来。蜡烛烧得只剩下一点点,火苗被风吹得 摇曳不定。我坐在床边,凝视着盖了多年的被子,它早已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 相不好,
9、硬是把被里蹬破了。我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眼睛一直盯着屋内像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 这屋子因漏雨连一块干的地方都没有了。我回想起自己曾经的悲惨遭遇,更是伤 心不已。全家人整天挨饿受冻,担惊受怕,这日子可怎么过啊!自从战乱以来, 我就很少能睡好觉,今晚又将是个不眠之夜,这又湿又冷的环境让我如何挨到天 亮!妻子劝我早些休息,我在心中叫苦,我也想啊,但一闭上眼,百姓们悲惨的 生活场景便浮现在眼前,我不得不为国家的命运而担忧啊!想着想着,我仿佛看见了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矗立在眼前,看到了贫寒的 土人露出了笑脸。如果真的能得到千万间大屋,庇护贫寒的土人,即使我的屋子 破漏、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啊!五、
10、一课一德一一忧国忧民古人言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一一三国志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一一孟子古人行弦高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商人,公元前627年,他准备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 半路遇到了来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弦高冒充郑国的使者,把四张牛皮和十二头牛送给秦军,暗示秦军:郑 国已知晓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以为郑国已有准 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于是郑国逃过了亡国之灾。郑穆公想要奖赏 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今人行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山西省右玉县,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不 足0.3%。地处大风口,土地沙化严重,”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
11、冬,风起黄沙飞, 十年九不收。在这里,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要难。据朔平府志记载,右玉”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 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一部分人不得不选择走西口逃 荒。”一定要解决右玉百姓的生存问题!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右玉的第一 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内心有一团火,焦灼又澎湃一一要让右玉百姓活,更要让右 玉百姓活好。这个30多岁的汉子走遍全县几百个村庄,历经三个多月实地走访、调研, 最终,张荣怀提出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要想 家家富,每人十棵树”的建议,号召全体右玉党员干部带头种树。此后70余年, 右玉20多任县委书记打
12、响接力赛,终于将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今天的塞上绿 洲。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但它极富韵律,读起来 朗朗上口,是古代诗歌中极有特色的一类。【四】常考文言知识速查 (一)重点字邺(泗城 戍(sh。) *老妪(W) 怒号(h旨o) SH(juan) 塘坳(30) 布衾(qin) *庇(bi) *突兀(W。) 伐薪(xTn) 两鬓(bin) 冰辙(zh旬 敕(chi) 叱(chi) 绫(IMg) (二)通假字L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钱。) (三)一词多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1 .为Y一忍能对面为盗贼(动词,做)安得广厦
13、千万间(疑问代词,怎么) 2 ,安IL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产得广厦千万间(动词,得到) 3 得一L将军角弓不得控(动词,能够)归来倚杖自叹息、(代词,自己)4 .自IL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可怜身上衣正单(动词,值得怜阙)5 .可怜IL可怜九月初三夜(形容词,可爱) (四)古今异义1 .老翁逾墙走(古义:跑,逃跑;2 .听妇前蒙迥(古义:对说话;哀悼之类的话。)3 .秋天漠漠向昏黑(古义:接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今义:方向。)(五)词类活用1 .听妇前致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2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
14、使破裂。) 3,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六)文言句式省略句宫使驱将惜不得(省略了宾语。“惜不得应是惜之不得)(七)名句积累L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4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五】教材预习问题速查问题1: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三 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示例】杜甫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颠沛流离,但仍怀着一颗忧国 忧民的心,这种宽广的胸怀令人敬仰。白居易揭露了宫市专横、腐败的本质,讽刺了
15、残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问题2: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示例】这三首诗语言通俗平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这两首诗兼用 长短句,以七言为主,但打破了七言的束缚,形式自由,挥洒自如。这三首诗的 句式和节奏都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开头五 句,句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三、课文精读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r逾墙走写差役夜里抓壮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情景,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里使用了对比手法,一方如狼似虎,一方凄 苦可怜,鲜明地表现了阶级压迫的严重】。【“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 ”这是老妇的血泪之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再诉家境,孙儿幼小,媳妇衣不蔽体,表明战 争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一再诉说家境 的凄惨却并未赢得差役们的同情。她为了保护家人,只好自
17、己站出来应役。从中 可体会到老妇人心中是多么悲苦、无助、无奈以及差役是多么无情、残暴。】【“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字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老翁一家又有一 人因为战争而做出牺牲。独字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 重的一家人的同情,以及对时局、国家的忧虑。】 注释:暮:在傍晚。(2)投:投宿。(3)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逾(yu):越过;翻过。(6)走:跑,这里 指逃跑。(7)呼:诉说,叫喊。(8)何:何其、多么。(9)怒:恼怒,凶猛,粗暴, 这里指凶狠。(10)啼:哭啼。(11)苦:凄苦。(12)前:上前,向前。(13)致:对
18、 说。(14)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15)邺城:即相州,在今河 南安阳。(16)戍(shi):防守,这里指服役。(17)附书至:捎信回来。书,书信。 至,回来。(18)新:最近,刚刚。(19)#:活着,生存着。(20)且偷生:姑且活一 天算一天。且:姑且,暂且。偷生:苟且活着。(21)长已矣:永远完了。己:停 止,这里引申为完结。(22)室中:家中。(23)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24)惟:只,仅。(25)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26)未:还没有。(27)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28)完裙:完整的衣服。(29)老妪(yii):老妇人。(30)衰:弱。(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诗三首 第24课唐诗三首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 导学案 统编 语文 年级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