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分类汇编(2022春安徽六安八年级统考期末)【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日:“子之哭也,一似重有 忧者。”而日:“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日:“何为不去也? “日: “无苛政。”夫子日:“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1 .解释
2、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2)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 (3)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4)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于: (5)何为不去也去:2 .翻译下列句子。(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2)今吾子又死焉。3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4 .【乙】文中孔子的话表达了他怎样的政治理想?(2022春安徽池州八年级统考期末)【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
3、之,日:“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马说)【乙】帝置酒洛阳南宫,日:“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对日:“陛下使人攻 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日:“夫运筹4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 王以和为诳 B.其真不知马也吾非悲刖也 C.骈死于槽杨之间奉而献之厉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48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三处断句。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4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且欲与常马等
4、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土而名之以诳。5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主题有何相同之处?参考答案:.1 . 培养 以为亲 这 在 离开 2. (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 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现在我的孩子又被老虎夺去了生命。 3.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4.示例: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不要重税压榨老百姓,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
5、)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2)句意为: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亲:以 为亲。(3)句意为: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是:这。(4)句意为: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于:在。(5)句意为: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去:离开。2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 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恶,憎恨;不必,不一 定;藏于已,自己私藏。(2)吾子,我的孩子;焉,在这件事上。3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人不独亲其
6、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写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男有分,女有 归”写人人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写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写社会稳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写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妇人的哭诉“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无 苛政”写出了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 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体现出对老百姓来说残暴的政令才是最危险的。而孔子的话“苛政猛 于虎也! ”意指,统治者要施行仁政,
7、不要重税压榨老百姓,应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点睛】参考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 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 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 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 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 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8、【乙】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 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 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 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 猛可怕啊!”5 .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6.同“现”,表现面对同“饲。喂 回答 7. D 8.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
9、原因。9.(甲)文以千里马的遭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愤慨之情。(乙)文借故事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解析】5.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 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句意: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据此可划分停顿为:有 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6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时要注意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见,同“现”,表现;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跟
10、前时。临,面对;句意: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食,同“饲”,喂养;句意:高起、王陵回答说。对,回答。7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犹,尚且/将近;8 .表推测语气/代词,指代桃花源中的人;C.补齐音节,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D.都是连词,表转折;故选D。9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1)重点词有: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以其道,按照正确方法。(2)重点词有:之,代词,他们。此,这。所以,的原因。10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甲
11、文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 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 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乙文刘邦分析自己得天下、项羽失天下的故事,用“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 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表达了必须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 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
12、 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 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 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乙】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 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 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 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
13、里以外 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打仗一定胜 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 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11 . 味美 所以 自我反思 跟随同“现”,显现、显露 11.(1)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2)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12.示例;文中两处使用“虽有, 弗,不知”,句式结构相同,相互辉映,明快有力,强化了说理的效果,突出了学 习的重要性。 13. 一是书要反复诵读,意义就自然显现了。二是读书要巧妙运用时间。(意思对即可
14、)【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句意: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旨:味美。(2)句意: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是故:所以。(3)句意: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自反:自我反思。(4)句意:有的读书人跟随他学。从:跟随。(5)句意: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见:同“现。显现、显露。12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1)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2)故:所以。长:促进。13 .本题考查对偶句表达效果的分析。短文中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气势。虽有嘉肴中,“故日”之前全都是对偶句。第一组,以“虽有弗.不知.” 的句式类比论证,导出议题;第
15、二组,用两个“然后知”的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 与“教”的两种困境;第三组,用两个“知然后能”的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 情境。这两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 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据此任选一组进行作答即可。示例:文章开篇用对偶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将“不食用美味的食物就不知道其中的美味和不学习最好的道理就不知它的好处”进行对 举,造成铺排效果,使文章气势增强。1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作答。 从“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
16、见。R可知,书要多读,读的遍数多了, 自然明白书中的含义。由“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 其观点是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点睛】参考译文:【甲】虽然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 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这样以后才 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乙】有的读书人跟随他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应当先读书一百遍。”又说:“读书 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
17、),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 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 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 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15 . 味美 所以,因此 反思 曾经 本来 15. (1)知道了自己困 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 16. 教 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意思对即可) 义理、考证、文章应相辅相成(意思对 即可) 17.示例;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 习,丰富知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
18、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对于师生而言, 老师不仅是讲授者,在教学中也会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教 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同学之间可以采用教与学的方式互相学习。(意思对即可)【解析】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为:不知道它味道甘美。甘:味美;(2)句意为:所以学习这样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是故:所以,因此;(3)句意为: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反:反思;(4)句意为: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尝:曾经;(5)句意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固:本来。16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1)知:知道;困:困惑;自强:自我勉励。(2)苟,如果;善:
19、好好;或,也许,可能;相害,互相妨害。17 .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理解, 提炼概括论点。【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 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 相长”这个结论。即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乙】文,作者从“义理,考证,文章”方面谈论学问,从正反两方面指出“苟善用之,则皆 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博学强识而善言德行者,固文之贵”“寡闻而浅识 者,固文之陋”,进而论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18 .本题考
20、查主观表达。【甲】文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关键是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乙】 文从“义理,考证,文章”方面谈论学问,进而论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据此分析作答,意对即可。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推 动、互相促进的。在教别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 理解和体会。在学习中,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 给别人知识。【点睛】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这样
21、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 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我曾经谈论过学问的事情,有三个方面,就是义理、考证、文章。这三个方面,如果好好地运用,就能够相辅相成;如果不好好运用,就可能会导致互相妨害。现今博学强识并 且有良好的言行的人,其文章本来就高贵;孤陋寡闻并且学识浅薄的人,其文章本来就浅陋。 18.(1)即使 (2)同“饲”,喂 (3)面对 (4)有人 19. (1)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得不到,
22、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20. 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人画土孤癖之隐 21.两文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都含 蓄地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解析】18.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 “故虽有名马的句意是: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虽:即使。(2) “食之不能尽其材”的句意是: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食:同“饲”,喂,喂养。(3) “执策而临之”的句意是: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4) “或日”的句意是:有人说。或:有人。19
2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 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且(尚且)、等(同等,同样)、安(怎么)”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蠢蠢(无知的样子)、以(凭借)、为(做,做到)”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0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甲】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为: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 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其真不知马也”意为:大概是真得不知道千里马吧。这两句都表明 了千里马被埋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分类汇编Word版,含答案 年级 下册 语文期末 复习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分类 汇编 Word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