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 诵读,疏通文言知识。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3、感受孔子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使学生初步具有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教学重点通过关键字词语句的探究研习,感受孔子的政治思想,使学生初步具有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教学难点通过“言”的品味,理解“文”的内涵。课前准备:上网了解孔子有关仁的思想和为政以德的思想,摘录论语名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识仁导入:何者为“仁” ?视频:北京奥运会论语表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 之用,和为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
2、孔子 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PPT)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二、预习检查,疏通文本(PPT)1、疏通文字过:无乃尔是过与且尔言过矣歹U: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相:则将焉用彼相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固:固而近于费疾: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来:则修文德以来之安:既来之,则安之2、翻译句子(说说句式的特点)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又:何辞为?)虎兜出于匣,龟玉毁于梗中。三、走进文本:何为不“仁”?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核心事件就是季氏将伐颛臾。(-)诵读文本,体会感情1、品读语气,读出感情学
3、生自由诵读小结:孔子三次对冉有直呼其名,且后面是感叹号,这说明什么?孔子情绪激动,说话口气严厉。而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试探孔子;或言不由衷,推卸责任;或编造借口,掩盖本意。简直就是小人。(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词和句式,通过增删语气词和变换句式读一读全文,体会孔子的态度。如改“求” 为“求也”,改“何以伐为”为“不该伐”等,体会其态度语气。相机落实文言语气词和文言句式的教学。)(二)研讨“何为不仁”。1、研习第一回合对话:(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仁吗?为什么?明确:从“历史” “地理” “政治”三方面指出伐颛臾不合于“礼”,即不仁。先王封国(历史)不可伐(PPT)责 邦域之中(地理
4、)不必伐违礼不仁社稷之臣(地位)不当伐(PPT)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第十六章季 氏篇(PPT)孔子是冉有、季路的老师,更是他们的精神引领者;冉有、季路是孔子思想的践行者。孔子 对学生有一种道德上的威严,作为学生的冉有、季路不敢不说,怕事后被孔子指责。于是来试探孔子的意 思。2、研习第二回合对话:(1)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仁吗?(2)孔子又是怎么责备弟子的?(讨论)明确: 口是心非,推卸责任,未尽职责:不仁。当冉有辩争“夫子欲之吾二人皆不欲也”时,孔子当即予以反驳。他首先引用周仁的话,说明一个臣 子如果不能尽职,宁可辞去职务。接下来用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兄出于神,龟玉毁于梗中”,说 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季氏将伐颛臾”的责任。3、研习第三回合对话:(1)二位弟子最终道出了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看这个理由?仁吗?孔子主要批评他们的什 么?明确:痛骂面对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不仅不劝阻,反而参与其事。这种态度既有悖于政治道德, 也有悖于为人道德,这与孔子的政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PPT)补充背景简介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 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攻打颛臾的真实意图是最终篡夺政权。 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孔子毕生的使命是“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 设计 江苏省 县级 语文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