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词语和句式》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虚词设计教案(其、若、焉)教学目标:1、集中认识常见的文言虚词18个,明确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察。2、掌握3个文言虚词(其、若、焉)教学重点:掌握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并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一、导入:1、何谓虚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 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文言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共六类:代 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2、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2、巧妙运 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 句尾处两虚字,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 来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 一副绝妙的M刺联。3、高考的虚词要求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且将“常见文言虚词”界定为 18个:其若焉,何所为,而且于因乃以则,之乎者也与。(1)诵读口诀(2)识记18个虚词(3)解读考查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3、。后一个“焉”是代词,代这件事。B 中前一个“何”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C中的两个“而”都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表示目的,介词。10. (2008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权贵有嫌其出位B.乃放纵诗酒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D.与刘宾客齐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今是溪独见辱于愚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答案】D【解析】D介词,跟,同。A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个。B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去限C介词,给/介词,与前面的“见”构成“见于”格式,表被动。1 “在文中”,指“词不离句
4、,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放在语境里理解。2 “意义”,指找出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替代。3 “用法”,指虚词的语法功能。即结构实词成句(连词、副词、介词、表现语气 (助词、语气词)、充当实词(代词、名词、动词、兼词)。二、虚词的基本用法(一)复习“其”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 的(它的,包括复数)2、秦王恐其破璧(廉)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第三人称代词,作小主语,译为他、它(包括 复数)4、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可溪。(始得西山宴游记)第一人称代
5、词,我 的,我自己5、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第二人称代词你的,你们的 其势不俱生。(廉)指示文言虚词(教案)一、考点阐释2008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明确列出“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 则、之” 15个常见文言虚词。要求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常见文言虚词”,是以15个 为重点;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强调“在文 中”这一范围,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二、考查形式“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
6、一般采用选择 题的形式。从江苏2005、2006年的高考命题看,是从句子中挑出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意 义与用法的异同,例句是所给文段中的,其他句子是所学课文中的。这就要求考生能把试题 和课内学过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具备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另外,文言文翻译题中也 会涉及文言虚词的考查。三、虚词类型1 . 一词多类。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对此要分清。如“之”的例句:杳不知其所之也; 遂与之俱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众人慕仰,若水之归海。其中,例是动词,译 为“往”;例是代词,译为“他”;例是助词,译为“的”;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常见的虚词还有:乎、者、也、以、于、而、则、焉、
7、其、乃、与、矣、且、夫、为、 所、哉等。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如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 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 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应刻、 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 若夫等。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 (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等。3 .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
8、词的意义 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盍(何不)、叵(不可)、焉(于之)。虚词连用,如:“借 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 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最后的一个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现在变为一个双 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可以等。四、复习策略1 .课文是基础。我们复习时应在通读教材文言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熟悉上述课文, 力求字句过关,做到能准确理解,流畅翻译。2 . 15个文言虚词是重点。对于这些虚词,应借助教材并参考有关工具书,以“词性一一用法一一意义”为序列, 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形
9、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3 .练习是关键。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练习题是必要的,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提高判断能力和解题速 度。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夯实基础性质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材料来源于课本;第 二个层次是做迁移理解性质的练习题,进行课外文段阅读,课外和课内相结合。4 .典型例句是捷径。精选典型例句最重要的途径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 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 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 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掌握语
10、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 再在“语法规则”之外增加字句理解的障碍。五、知识链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是考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应试能力。以2007年各 省市高考题为例,谈谈文言虚词的几种推断方法:1 .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1. (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B【解析】A项“则”为承接连词“就C项“者”为助词,可译为
11、“的人”。D项 “之”为代词,代事。2 .代入检验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 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 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 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例2. (2007年辽宁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以柳枝横扫之然以其猛也8 .旦若遇之于市卒灭于虎C.过冉氏门而东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答案】D【解析】A项上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 词语 句式 教学 设计 河北省 县级 语文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