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9.1陈情表(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 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1陈情表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 .学习文章言辞恳切委婉、陈情于事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 达技巧。3 .品味文章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 “孝”的内涵,继承 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本文行文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 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 式等相关言知识。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 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
2、解: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 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难点:理解作者的处境和作者祖孙深厚的感情。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 陈情相提并论,今天我们走近李密的陈情表,看李密是如何 陈情,说服晋武帝的。二、写作背景公元263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晋武帝),为人阴险多疑。后来李密死于家中。2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 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 以减少灭吴
3、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 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 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 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 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 “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 “不从皇命” 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 于准如所请。作者介绍李密(224-287),字
4、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人。幼年丧父,母 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 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 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 供养而力辞。祖母去世后,方出任太子洗马,迁汉中太守。后免官, 卒于家中。四、题目解读“陈”,陈述;“情”,情况;“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 皇帝陈情为内容。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 境。第二部分:(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及自己进退两难 的尴尬。第三部分:(第3段)以“孝治”的道理为依据,表明“辞不
5、赴 命”的原因一一不是保全名节,而是力行圣朝的“孝治”纲领。第四部分:(第4段)恳请晋武帝批准自己终养祖母的要求,并 言明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赤诚。六、全文分析任务探究一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1 .第二段接连使用时间词“逮”“前”“后”“寻”,对应的征召 词“察”“举”“拜”“除”“当”以及递增官职“孝廉”“秀才”“郎中” “洗马”,有什么用意?明确:这些词语都表示新朝对李密的多次征召:从时间上看急迫连续, 从形式上看多法并用,从官职上看越来越高,显示出新朝急于需要李 密出来笼络人心,而李密推辞之难,这为下文矛盾的解决埋下了伏笔。2 .第二段“切”“峻”“责”“慢”有什么表达效果?四字句描绘 出一幅什
6、么样的画面?明确:这四个字形象地写出了朝廷对李密“辞不赴命”越来越生气,责 备越来越严重的态度,仿佛可以看到皇帝在那里生气发怒的情形。3 .结合文本仔细品读下面文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作者使用这 些词语的用意是什么。沐浴清化 且臣少仕伪朝 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明确:“清化”歌颂新朝,表明自己对新朝的拥戴;“伪朝”一词 完成政治立场的切换,与蜀汉朝廷划清了界限;“不矜名节”“亡 国贱俘”自污名节,消除晋武帝对自己不出仕可能是为了保名节的疑 虑。任务探究二赏析文章的手法与结构方式4 .本文第一段为述情,第三段侧重讲理。这两段的位置是否可 以调换?明确:不可以调换。本文陈述出于情,归于理
7、,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 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全文首先陈述个人的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 突出祖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而写作者愿意奉诏,但又 因“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最后再次 举起晋朝“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晋武帝准许自己的所请。同时 进一步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这样使文章构 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5 .李密是采用哪些方法、从哪些角度打动晋武帝的?明确:第一,陈情于事。诉说苦难的身世,令人同情。体现祖孙相 依为命的人间至情。其孝心来自亲情,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催人泪 下。如实表白自己在无法割舍的祖孙之情与朝廷非陨首所能报
8、答的 恩遇之间的狼狈处境,并说明自己辞官奉养祖母正是遵循皇上倡导的 孝道。力避气节嫌疑,表达对朝廷的恩宠铭刻在心和感恩戴德的心 情,尤其是表达了一旦终养了祖母,愿意为皇上尽节效忠的感情。第 二,陈情于智。表明自己的辛酸苦楚人神共知,暗示皇上的处置会 有很大的社会反响,关乎皇上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采用换位方式,猜想可能有的诘难而陈说衷情。李密在陈情时仿佛 面对晋武帝,一问一答,环环相扣,使晋武帝欲怒而不能,再辅以真 情,情理交织,终使晋武帝化怒为悯,化疑为信。任务探究三体会文章的情感6 .李密写陈情表的目的是“陈情”,但文中的“情”比较复 杂。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共写了几种感情?
9、明确:本文交错出现了以下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 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 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 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 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 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 “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 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 忧惧之情,理在情中。作者把前两种情感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 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 葬”,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
10、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 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 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 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 理。7 .学习这篇文章后,请就“忠”和“孝”二者关系的问题,发 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明确:(观点一)“忠孝两难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尽 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二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 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观点二)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恪守孝道。 二者都是人们所倡导
11、的传统美德。然而古语有云:“忠孝两难全当 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了家人,此时应当舍小家,顾 大家。我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同时也要心系家人, 这也是人之常情。七、中心思想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 的辛勤抚养,详尽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 晋武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表明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八、写作特点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用词委婉,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语言骄散并用。九、补充资料表表,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书。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 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 客书
12、。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 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 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作“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 为“表二“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布置作业你认为在现代社会,怎样做才是对父母真正尽孝课后训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 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 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 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
13、 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 何如? 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 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 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 ”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 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 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 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日
14、: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注】改醮(jiio):改嫁。烝(zhOng)烝:淳厚的样子。 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 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 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 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
15、.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 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征,在文中的意思同征辟。征辟,是从汉代开始出现的擢用人 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 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B.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丧礼规定,父母死后服丧三年, 期满除服。阕,指终了。C.司空,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西周始设立,是全国军队的最 高管理官。隋唐虽有设置,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D.武帝,是皇帝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 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
16、给予的或褒或贬或 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蜀汉被平 定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B.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 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 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 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 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 请皇上免去李
17、密的官职。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为何意?在文中指什么?答案及解析:答案:1. B; 2. C; 3. D4 . (1)(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 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2)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5 .第一问: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后用来 比喻不除掉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第二问:在本文 中,李密这句话说的是从事,他认为从事是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不
18、除去国家就不得安宁,表现了他对从事的憎恨之情。解析: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出为温令”语意完整,中间不 可断开,据此可排除D项。根据文意可知,“从事”是官名,中间不 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句意完整,说的是 司隶不肯弹劾李密的原因,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弗之劾也”的主语 是承前省略的“司隶”,而不是“清慎”,据此可排除A项。故选B。2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是 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错,“司空”主管土建工程,主管军队的是 “司马”。3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表明 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错。“密有才能自以失
19、分怀怨”是说李 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 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暇:空闲,闲暇。 师事:拜为师。门人:弟子。(2)敌:对等,相当。是以:因此。 碎:琐碎,烦琐。5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是鲁国公子, 曾一再制造内乱,先后杀死两个国君,齐国大夫仲孙湫说了这句话。 李密把“不去庆父,鲁难未已”改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文 中“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 一语可看出,李密这句话是针对从事说 的,表达了他对从事的憎恨。【参
20、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孝道之情笃深, 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 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 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 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 子夏。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 吴人很欣赏他。蜀汉被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 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家中)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 (向朝廷)呈上陈情表。皇上读后说
21、:“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 故的!”于是停止征召。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以太子洗马 之职征召他到洛阳。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么样? ”李密 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 “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 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 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 ” 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雅;大诰是与 普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 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李密)由京官外调任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写信给人说:“庆 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 因为李密在县中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改任 内官,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自己认为 没得到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 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 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作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 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在这时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