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docx(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故都的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本课重要的字音、字形。2、熟识作者郁达夫,了解制造社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全文,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目标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学问链接(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字,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 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1年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 小说集,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震惊了文坛。1922年从回国从事文学 创作活动。1930年参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战斗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救亡运动,并到新 加坡
2、乐观宣扬。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为烈士。代表作 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二)背景展现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与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 国民白色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 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很多 时间处处游山玩水,在肯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孤独?。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很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 记的开展做出了奉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
3、岛去北平,再次饱尝 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美丽的散文一一?故都的秋?。三文学学问制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闻名的新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7月,主要成员有 郭沫假设、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制造社初期主见”为艺术而艺术,讲究 文学的“全和”美。强调“直觉 ”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见表现作家的“内 心要求。他们同时又注意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创作上的 流派特色十清楚显,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有深厚的抒情颜色,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冲突和对现实的对抗心情的主要形式。二、同学诵读课文,给以下加点字注音一椽()落蕊()平仄()廿
4、四桥()混沌() 房楝()譬如()颓废()潭柘寺()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1、秋天是一个漂亮的季节,那么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分别是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作者用了五景来写秋,那么最终两段写什么呢?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3、梳理文章结构四、延长阅读借得清秋一缕魂谈起秋天,总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即便在酷热的夏天,只要一听到“秋天二字,立 刻就感觉凉快了很多。每当记起秋天,我总是想起那浓霜,那厚露,那悲凉,我给这种感觉 取了个名字,叫秋魂。像郁达夫,从杭州到青岛,从青岛到北平,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看碧绿青天,听 驯鸽飞声,只不过是想饱尝那故都的秋的悲凉。秋风过后,
5、满院是断肠的落红,满地是衰残的生命。这些朴实而稍微的生命,那么漂亮, 那么短暂,那么默无声息,生活的重压,人世的践踏,它们转瞬间,便杳无踪迹。如黛玉言: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啊,在一个动乱的年月,还有谁去关注、去珍惜、去 呵护这些肤浅而凄美的生命?如此看来,这秋,在召唤着人的良知。秋雨,没有春雨的细腻,没有夏雨的激扬,没有冬雨的哀伤。它虽是缄默,但不屈服; 虽是静默,但不彷徨;虽是婉约,但不软弱。在秋雨中闲逛,可以遐观,可以细想。这秋, 给人实实在在的悠远。秋的原野,那么辽远,那么空旷。脚下皴裂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紧挨着,组成了农人们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来来去去的路,承载着他们宽大而厚实的脚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 上起来,路边的野草,披满霜露。雾就在睫毛,就在发梢,真实而朦胧,轻快而缥缈。路的 两边,白菜叶儿正绿,萝卜皮儿正红,探出头来的姜芽儿正黄,如毯似毡的麦苗儿正青,树 的叶儿也不枯黄,风中,像在舞蹈,又像在唱歌。一阵“咕咕的叫声,惊起的野鸡飞到河 的对岸了,飞到更远的前面树上去了,而后什么声息也没有。这满目的秋色,透着幽微的芳 香,沁人心脾,神清气爽。面对这秋,我心中涌起一股热流,我想,即使在严冬腊月也不会觉得冷,由于,我已向 秋借得了它的魂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