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教案设计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教案设计七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考物理教案设计七篇 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受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洁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胜利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展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
2、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构造: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构造: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依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构造、原理时详细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中考物理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学问的应用。 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
3、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学问。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学问的应用。 难点:把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学问回忆: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掌握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特别广泛的。让学生展现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答复给与充分的确定和鼓舞,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
4、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精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放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损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裂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
5、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展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滑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经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展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放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假如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放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猛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洁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
6、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许多动物都有完善的放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准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2.声纳 依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创造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讨论说明:在振幅一样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枯燥的冬季,假如把超
7、声波通入水罐中,猛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裂成很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忆本章所学,自己整理学问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中考物理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 1.学生熟悉物理是好玩的、有用的。对物理讨论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留意的事情。 二、力量目标: 1.过观看和试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育初步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喜爱科学的精神,发觉科学试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
8、观看及试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协作。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争论、试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争论法、试验法、观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头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美丽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展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好玩的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1试验 演示 课本图0.1-2试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试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
9、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试验好玩吗? 板书 物理是好玩的 板书 物理学的讨论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好玩且都包含肯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渐渐弄清晰其中的神秘。 物理学不仅好玩,而且特别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看、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索、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好玩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看四周的生活,从中发觉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测、擅长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觉事物的进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中考物理教案
10、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分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阅历或自然现象粗略估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进展变化的过程,培育对科学技术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需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大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争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争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
11、法和用具。鼓舞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熟悉四周的事物。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摇摆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单位:kmmdmcmmmmnm (要求学生娴熟把握各进制) 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学生争论并活动:如何较精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12、;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章,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马虎等缘由造成的。 两者区分:误差不能消退,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退。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中考物理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
13、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讨论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由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状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学问,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争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争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争论,提出如下问题: 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依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争论和答
14、复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转变。(板书) 提出问题: 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我们四周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争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局部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争论,初步明确乘客推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推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争
15、论答复: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状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 在争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状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
16、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作业与思索 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 中考物理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依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宜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依据安装状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把握用观看和比照来讨论问题的方法。 2.经受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奇怪心,关
17、怀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洁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展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洁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洁机械的应用,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拟重要的简洁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熟悉,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看和应用。滑轮按使用状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推断不简单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讨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推断滑轮组的省力状况,会依据实际要求组装简洁的滑轮组。 三、教学策略 通
18、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试验数据进展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缘由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试验探究为主线,培育学生试验探究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试验、沟通、争论等方式参加到教学中。 四、教学资源预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 中考物理教案设计(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肯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
19、理第九章其次节内容。包括牛顿第肯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肯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根底,由于它把最根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长,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学问打下了根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肯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根底 ,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肯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试验探究阻力
20、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抱负试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讨论过程中胜利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力量。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肯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试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熟悉力和运动的关系,提醒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阅历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熟悉。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熟悉,需要教师细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忙学
21、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肯定的试验探究力量,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阅历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简单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纳“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展教学,即通过试验现象的观看、分析、争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觉学问,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的确
22、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纳: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争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学问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机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育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试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好玩,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试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帮助教学,不仅供应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快速理解和把握物理规律,激发
23、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绽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感受活动,总结观点合作沟通,试验探究科学推理,得出新知剖析定律,强化理解应用迁移,稳固提高布置作业,延长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约5分钟)。 高尔基说:“奇怪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熟悉的途径。”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试验引入新课,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顿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试验后上台演示) 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不受力就停顿。 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 教师试验演示:推一
24、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马上停下。 得出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观看学生表情,出示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激发 学生探究的兴趣,活泼课堂气氛。这样的试验学生既熟识又奇怪,带着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的悬念进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环节:感受活动,总结观点(约3分钟) 让学生用力推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等,然后撤去推力,物体会渐渐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原因。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体验,观看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培育分析问题的力量和表达力量。 第三环节:合作沟通,试验探究(约20分钟) 本环节设
25、计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flash课件展现试验,用严格的推理方法让学生感受伽利略观点是正确的。通过回忆历史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形象的flash演示,使学生对伽利略抱负试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分组试验探究做一个铺垫。 其次步:学生分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学习教材,小组自选器材完成试验。 1、我们试验目的是什么?试验中观看什么? 2、几种不同的物体铺在木板上,作用是什么? 3、试验中怎样保证小车开头时的速度一样? 4、试验中,假如我们把外表换成更光滑的玻璃,小车的运动状况会有什么变化吗? 5、假如外表比玻璃更光滑呢? 6、假如外表肯定光滑,小
26、车会怎样运动? 7、假如静止的物体不受力,会怎样? 通过这些难度不同的问题引导,让学生相互争论,沟通,自主制定方案,完成试验,不仅使他们印象深刻,还培育他们的试验探究力量。同时让学生知道观看和试验是学习物理的根底,对于不确定的观点应当通过试验来验证。 第三步:用flash课件再次展现伽利略的抱负试验,对学生的试验过程进展确定和总结。 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运动要靠力来维持”是错误的,伽利略的观点“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正确的。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慢慢停下来是受到了阻力的作用,所以说,力转变了物体运动状态,而不是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 2、抱负试验是建立在试验的根底上的合力推理,
27、不是凭空想象。伽利略正是有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才完成了自己的抱负试验,了亚里士多德的长达2023年的错误理论,为后来笛卡尔等科学家的讨论奠定了根底。 通过演示和总结,对前面提出的观点进展推断,为学生确立正确的观点。结合伽利略的试验进展思想教育,培育学生坚持真理、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四环节:科学推理,得出新知(约5分钟) 学生通过试验和观看动画能够得出:假如外表肯定光滑,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提问:运动的物体不受阻力时将永久运动下去,那静止的物体不受阻力时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争论能够得出:静止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 教师讲解:
28、为解决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尔等前辈的讨论根底上,提出牛顿第肯定律: 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在科学正确的试验根底上,进展合理的推理,最终得出可信的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肯定律。同时教给学生一种试验+推理的讨论方法。教师再通过展现图片使学生了解任何科学的进展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学生通过试验得出的观点和探究过程与宏大科学家是全都的,从而获得了成就感,增加了探究的自信念,为终身学习打下根底。 第五环节:剖析定律,强化理解(3分钟) 如何把牛顿第肯定律理解透彻,始终是许多学生学习的大难题,通过对这以下三个问题的思索,可以很好的突
29、破本节难点。 1、牛顿第肯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2、牛顿第肯定律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3、力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解释牛顿第肯定律时主要强调“一切”、“不受外力”、“总保持”的含义,并强调牛顿第肯定律的抱负性。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牛顿第肯定律的理解,并能精确的表述出牛顿第肯定律。 用视频冰球竞赛展现牛顿第肯定律的抱负性,强调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并阐述试验推理法的应用。 第六环节:应用迁移,稳固提高(5分钟) 1、回归课本 分析课本开头三幅图片,分析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2、情景争论 在体育上,我班同学都参与了哪些工程?现在请大家思索,假设你正在和同学赛跑时,突然,全部的力都消逝了,会消失什么
30、情形呢? 3、牛顿第肯定律告知我们,物体不受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运动不变的性质。我们四周的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是否也有这种性质呢?你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本环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问得到升华,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牛顿第肯定律,第3题为下一节的惯性学习做好铺垫。 第七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约4分钟)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困惑。用5分钟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学问点进展回忆、梳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学问点的整体印象。 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 (1)2022年奥运会即开幕,我国运发动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在以下竞赛工程中,有关运动和力的
31、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c用力向后划水,皮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百米赛跑时,很难停下,是由于运发动的惯性消逝了。 (2)用下列图所示的试验装置讨论运动和力的关系。 (1)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斜面的( )位 置由静止开头滑下 ,是为了使小车在滑到斜面底 端时具有一样的速度。 (2)比拟图中小车在不同外表滑行的距离,可以得出:在初速度一样的条件下,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 ),小车运动的越( )。 (3)在此试验的根底上进展合理的推理,可以得到:运动物体不受外力时,它将( )。 (4)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力的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状态,而是( ) 物体的运动状态。 2、实践作业: (1)上网查寻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牛顿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奉献。 (2)以“假设力消逝了,我们的生活会怎样?”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两个:通过书面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稳固。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进一步理解牛顿第肯定律的含义;小论文的写作,需要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同时通过实践作业的完成可以形成对学问的复习回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