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6篇).docx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6篇).docx(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6篇) 学问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力量目标 1.学习本文比方论证、比照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2.把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存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 明确熟悉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积存”“坚持”“专一”的道理。 1.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存文言词语。 把握全文比方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1.提纲式教学法。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争论法相结合。分解比方句含义,分析
2、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其次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力量,提高他们熟悉事物、分析事物的力量。 3.探究拓展法。设计一些探究性思索题目,如:“劝学究竟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深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展论述。对此,你是如何熟悉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力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2课时 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结合解释,借助工具书,把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简介,解题。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
3、2、3段。 一、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学问就是力气。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猎取学问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白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板书文题) 二、荀子简介 学生读解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
4、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终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留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概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方,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 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但凡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鼓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中,鼓励人们要不停顿地坚持学习,只有这
5、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检查学生字词积存状况 投影: 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五、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3)上面提到的五个比方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转变自己。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学生思索、争论。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进展、提高;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学问,培育品德,熬
6、炼才能,即到达“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长拓展的。 (4)学生齐读第2段,以词语提纲为线索背诵第2段。 教师提示应重点把握的词语:有就中。 2.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选哪些比方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在段落提纲的根底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跂而望 登高博见 登高招 见者远 顺风呼 闻者彰 假舆马 致千里 假舟辑 绝江河 (3)要求学生仿照第2段的思维推理模式,前后桌四人为一组争论分析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争论。 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肯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
7、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制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原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4)学生齐读第3段,对比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教师强调应重点把握的词语:跂致绝假 3.学生朗读2、3段,背诵1、2、3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二、三题。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第4段,背诵第4段;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展探究性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归纳文言学问,小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两名学生独立背诵。 二、师生共同研习第4
8、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请学生列出本段的词语提纲,并用图示法展现本段的推理过程。 学生争论分析。 教师明确 3.借助词语提纲、思路推理图示,学生按图索骥,尝试背诵。 教师提示应重点把握的词语:跬镂一焉至 对“至”作重点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至”和“致”有何区分?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低至地也”,引申为“及,到达”,句强调指出自身积存“跬步”到达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到达”的意思,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 4.学
9、生齐背第4段。 三、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作为一篇谈论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从课文中选择相关句子作答。 明确:比方说理,形象透彻;正反比照论证,敏捷而富于变化;气概充足,说理流畅,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要求学生在朗读中反复体会。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提问:荀子主见“学不行以已”,这个“学”固然指“学习”,但是他究竟“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答复:学习文化学问。 教师否认,点拨并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方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10、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历史和现实很多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标准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刘海洋伤熊大事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固然,荀子讲学习要积存、坚
11、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学问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 提问: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深厚人文特色的,从开篇到结尾始终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展论述,“人”实质上是本文反复咏唱的主旋律,透过文字,我们可以发觉文中写了哪些人呢? 学生明确:“君子”“吾”。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善假于物”;吾“尝终日而思”“跂而望”,知道“不如须臾之所学”“登高之博见”,知道“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的效果,是“知假物”的人。但“吾”比“君子”低一个境地。 教师适当引申: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见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抑“恶”扬“善”,避“
12、恶”就“善”,所以文中向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境地的人,突出学习的重要性。 3.请把“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两句插到本文各自最适合的段落中去,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思索。 教师略作解释:冥冥:精诚专一,埋头苦干。昭昭:明显的样子。惛惛:同“冥冥”。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应从词语的照顾关系来着手解答问题。“蓬生麻中”点出外部环境,与“善假于物”的“物”是合拍的,而且劝学第3段论述“善假于物”的作用,故应放在第3段末尾。第4段中的“积”“锲而不舍”“专心一也”同“惛惛”相照应,故第2句应放在第4段段尾。 (这样分析,把课文内
13、容的理解上升到哲理美的层次,让学生承受美的熏陶) 五、分类归纳文言学问 1.多媒体逐题显示: (1)选出古今义一样的一项( )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 b.蚓无爪牙之利 c.专心一也 d.先帝不以臣卑劣 (2)从以下四句中,找出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选三名学生答复。 明确:(1)b(a.寄予:托身、借居,今义多指把抱负感情托付于详细的人或物。c.专心:指思想意识的活动,今义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d.卑劣:指地位卑贱,见识短浅,今义多指品质、道德败坏) (2)b(4句都是变式句,a、
14、c、d都是定语后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 2.选五个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积存常见的文言实词。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闻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方,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气,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泼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完毕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学贵有恒读荀子劝学有感。 2.完成课后思索练习三。 中职语文劝学教案
15、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篇二 本单元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大板块,下分两个小版块:“获得教养的途径”“经典的力气”。“获得教养的途径”意在关怀下一代的成长,让学生知道读书学习的重要,以及如何通过阅读经典获得教益。从猎取学问和力量的层面上,学会恰当地表达思想,学习朴实的文风。 本文来自第一小板块“求学之道”,这个板块有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劝学主要知道学习对成长的重要,师说拜师对成长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还是要突出根底学问的教学。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1、识记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论述的角度
16、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娴熟背诵课文。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纳诵读教法。诵读要屡次进展,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头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亮,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根底上能大体成诵;最终,经过分析、思索,要求领悟文章的根本内容,到达娴熟地背诵全文。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擅长依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觉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课时: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简介;诵读第1,2段。 其次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17、前半课时):背诵默写全文。作业并检查订正(注:后半课时用于预习师说。) 第一课时 内容:以检查预习方式统摄全文;简介;诵读第1,2段。 一、导入 识字,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杰作?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现在,是我们深入思索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今日我们开头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个板块。学习这个单元,留意从经典中获得教益,学习思想观点的表达,学习朴实的文风,学习生动、清楚地阐述抽象的道理。这节课我们学劝学。 二、检查预习 (1)将以下各字的拼音写在课文中该字下面: 輮( ) 虽又( ) 槁( )暴( )
18、 砺( ) 参( )省 ( )乎己 知( )明 跂( ) 生( )非异也 跬( ) 骥( ) 驽( ) 锲( ) 镂( ) 螯( ) (2)听写: 三、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述又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荀子和孟轲虽然同属于儒家学术的派别,但他在性善说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要通过后天学习、反省才能够弃恶为善。 四、诵读第1段,并理解积存 1、诵读 2、和四周同学合作
19、,沟通以下词语的意思: 劝学已于(1)于(2)于(3)以为有暴“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劝学 劝学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比拟长,本文选了前面的局部内容。 已 于(1) 于(2) 于(3) 有 暴 日 3、解决疑难 4、学生练习翻译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句子是表述观点的? 其次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这几组设喻从总体上看,说明什么道理? 6、试背诵 先自读两遍,然后检查试背。 7、学生齐背一遍 四、诵读第2段,并理解积存 1、指名读 要求留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
20、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齐读 3、和四周同学合作,沟通以下词语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彰” “利足” “致” “能水” 4、解决疑难 5、学生练习翻译 6、文理分析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请归纳本段大意: 7、娴熟地背诵这一段。 8、作业:看读本中的文言文 其次课时 内容:诵读第3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指名翻译1、2段 三、诵读第3段,并理解积存 1.、指名读(要求留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 先划分以下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劝学 教案 高中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