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5篇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亲密联系。 2、利用已有学问,经受探究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把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把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共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 有打长途电话的阅历。境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争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2、组织
2、学生探究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立数得数时,在探究之前,先引导学生比拟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假如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学问转化为已有的学问。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一样的倍数,使除数变 成整数,再根据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展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稳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局部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应时要引起学生的留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
3、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二、自主探究,创立数学模型三、稳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22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展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存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依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
4、: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 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留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依据学生的练习状况进展小结.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识20以内的质数。 3、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索、合作沟通的力量。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 【
5、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留意指导。 (2)依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展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肯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假如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
6、质数和合数的推断。 推断以下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当怎样去推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依据因数的个数来推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依据质数的概念逐个推断。 用筛选法排解。 留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篇3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特别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
7、学生观看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连续让学生熟悉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展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熟悉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识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究并
8、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根底图形都是大小和外形一样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展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学问,在方格纸上依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观赏美和制造美。 这局部内容包括三局部: (1)从实际动身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
9、瓷砖,一组由两个外形和大小一样、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根底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根底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预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展。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学问,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根底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进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3)让学生利
10、用附页中供应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根底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根底图形组成,敬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沟通,开拓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用几何图形进展美术创作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念。 教学建议 (1)这局部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展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看、猜想、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查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现给大家,以此帮忙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学问,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预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外形和大小一样的一种根底图形
11、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根底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章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根底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假如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方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展猜想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展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依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行以密铺,验证自
12、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现并与大家沟通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熟悉。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学问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许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奇、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察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根底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现作品过程中,引导学
13、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沟通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沟通之后,让学生进展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学问与艺术的亲密联系,经受制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留意,后面的教材中会连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简单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留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讨论。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觉了十七
14、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觉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筑,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制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制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
15、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展应用意识。 3、培育学生擅长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详细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常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展了调查讨论,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状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状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
16、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依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讨论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依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索计算后,在小组内沟通自己的想法。
17、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讨论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常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依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挨次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挨次一样,整
18、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稳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旧采纳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看、思索。 (二)核心力量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一步积存观看、猜测、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阅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受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积存数学
19、思维活动阅历。 (四)学习重点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讨论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讨论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学问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看、猜测,最终进展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
20、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预备怎样讨论?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预备借助百数表,利用讨论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预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看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觉? (2)全班沟通、争论 发觉问题 学生展现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觉?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觉,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看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
21、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索,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看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觉? 生独立观看、发觉。 【设计意图: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比拟隐藏,依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阅历,学生发觉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看、去思索,接着重新去探究。】 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觉和依据发觉引发的猜测,在小组内沟通一下,并想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沟通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觉和猜测是什
22、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看发觉,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测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洁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觉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展二次探究,发觉、猜测、验证并归
23、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存数学探究的活动阅历。】 3.稳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学问?采纳了什么样的讨论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看、猜测、验证、归纳的讨论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展沟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