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一、单选题1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C.D.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A.B.【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龙 山文化持续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商朝时间是约公元前1600年一约 公元前1046年;西周时间是约前1046前771年,因此正确排序是,C正确, ABD排除。故选C。2 .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
2、”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 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统治的权力,更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的文化 一一“天下”的文化。以下能够推进“天下”文化发展的是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B.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C.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D.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宗法血缘关系构建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形成了所谓的“天下”文化,B正确;A是宗法制的影响,排除;三纲五常思想在当时尚 未产生,C排除;D是道家思想,当时尚未产生,D排除。故选B。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 乎没有剩余。皇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
3、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 皇权来说不具有吸引力,而乡土社会中的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 是挂名的,是无为的。这说明古代中国A.农业性的乡土社会不会建立起横暴权力B.乡土社会不在中央集权的控制下C.乡土社会不为封建国家承担赋税D.皇权“不下乡(县)”有其经济原因根据材料“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 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等信 息可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根据 材料“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
4、”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朝历代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制,自耕农衰退、小农破产,租佃关系 成为普遍现象;根据材料“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主要收取货币的税收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生产区域性特征 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 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进行税收政策的调整,其 直接目的是保证财政收入。(2)第一阶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一阶段期间,即在1776年至1842年期间,田 赋所占比例是由73%,增长至76%,而工商税总额比例由27%下降至24%,说明这时 期田赋
5、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因此这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根据材料数 据可知,第二阶段期间,即在1885年至1890年期间,这时期田赋税收比重由48%将至 44%,而工商税总额比重由52%上升至56%,说明这时期农业税下降,工商业税收上升,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尤其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国内工商业发展,因而工商业税逐渐上升。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
6、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 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 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 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 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 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 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 “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一味吃语”。但张之洞毕竟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 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 政治与学术
7、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 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赘同变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与张之洞在变法问题上的主要分歧。【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 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2)分歧:因为阶级和政治立场不同,对待传统文化和西学的态度也不同,使得二者 在变法目标以及纪年方式上有明显差异。【解析】(1)背景:根据“1895年”可得出甲午
8、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再结合所 学可从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等方面概括。(2)分歧:根据材料的内容,可从阶级的角度分析,即张之洞代表的是地主阶级,而 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使二者在目标上和策略上有所区别。三、论述题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孔子身后到东汉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由子贡作俩,使孔子由 普通贤人一变而为超级贤人;由孟轲发端,荀况定型,使孔子从贤人再变为圣人,凌驾 于世俗王侯之上而在人间不得势的圣人;由董仲舒首倡,西汉今文博士们应和,使孔子 从不得志的圣人,三变为接受天启,为汉制法的“素王”;由王莽赘助在先,刘秀提倡
9、 于后,使孔子从奉天命为汉朝预作一部法典的“素王”,四变为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 教主”。伺候还有韩愈、欧阳修的孔子,程颐、朱熹的孔子,陆九渊、王阳明的孔子, 顾炎武、戴震的孔子,直到近代康有为的孔子等等。总之,在历史进程中的孔子,存在 “真的孔子”与“假的孔子”。摘编自朱维钟历史的孔子与孔子的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孔子形象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相关史 实加以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示例:论题:孔子形象的变迁是适应时代需要的改造,阐释:战国时期,在百 家争鸣的竞争格局中,儒家学者为抬高学派地位,开展“造神运动。将孔子变为圣人; 西汉董仲舒
10、用天人感应思想改造传统儒学,以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 大一统的需要,与之相对应,孔子变为接受天启的素王;近代康有为为推行维新变法, 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改制的第一人,借助孔子及儒学权威增强改革的合理性;新文化 运动的知识分子用民主科学作为武器抨击封建儒家,作为儒学创始人的孔子自然就变成 历代专制的护身符,成为批判打倒的对象,(任意两点史实加以说明)总结:总之,孔 子形象的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是出于服务现实需要而进行的历史重构,(“示例” 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我开放性试题,可以根据理解来确定一个论题,然后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即可。根据材料“从孔子身后到东汉
11、初的五百年间,孔子形象凡四变从一个普通的贤人 到超级贤人,到圣人,到董仲舒时为汉制法的“素王”,到传达一切天意的“通天教主”, 可见地位变化之快,在认真分析,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都是跟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分不开 的,从而能得出一个论点如“孔子形象的变迁是时代的需要”。论点产生以后,进行论述 时要紧扣论点,运用所学内容进行论述,主要通过董仲舒改造传统儒学和康有为利用孔 子达到其变法目的进行阐述即可。【答案】D【解析】根据“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满足自身的需求后,几乎没有剩余。皇 权在乡土社会中无法靠其统治,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乡土社会对皇权来说不具有 吸引力”可得出,因为乡土社会的经济基础极
12、为薄弱,因此不能支撑皇权,所以导致皇 权“不下乡(县)”,说明皇权“不下乡(县)”是有其经济原因的,D项正确;材料反映 提乡土经济与皇权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横暴权力的产生,排除A项;乡土社会仍然处 于中央集权控制之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4.“一池三山”园林模式首创于汉朝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池中堆筑三座 岛屿,呈三角状布局,具有向心的空间感,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 山而命名,以模仿仙境;此后逐渐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这说明“ 一池三山” 园林模式A.形成的文化根源是佛教思想B.反映了小农经济封闭性特征C.凸显了古代科技实用性
13、功能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理念要求【答案】D【解析】根据“具有向心的空间感”可知,“一池三山”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符合皇家中央集 权的理念要求,故D正确;“一池三山”中的三山以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 座仙山而命名,并非受佛教思想影响,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封闭性特 征”,排除B;“一池三山”的园林模式,无法体现“古代科技实用性功能”,排除C。5 .据史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 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 的最大教训是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B.国富而不与民共享C.穷兵跋武暴政而亡D.统治者
14、志大而才疏【答案】B【解析】隋朝国家财力丰富,却短命而亡,说明隋朝国家富裕,而不能与人民共享,造 成阶级矛盾尖锐,引发农民起义,这是隋朝灭亡留下的深刻教训,故选B; AC两项材 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隋朝统治者志大才疏,排除D。6 .驱傩是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在宋代更是盛极一时,成为民间广泛 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姓和皇帝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由此可知宋 代()A.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C.民间娱乐活动没有等级差别B.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D.商业经营方式丰富多样【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驱傩成为民间广泛参与的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寻常百 姓和皇帝
15、都来观赏大傩活动”等信息可知,“驱傩”从祭祀发展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 甚至连皇帝都来观赏,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 现了“驱傩”由祭祀发展为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活动,反映不出理学对社会的影响有限, B项错误;君民同乐傩戏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也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材料主 要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井生活的丰富,不涉及经营方式丰富多样,D项错 误。7 .明末清初,近万部西方书籍被传教士带入中国,其中四百多部翻译成中文。王夫之、 顾炎武、黄宗羲等思想家均受到西学影响。康熙年间出版的数理精蕴是一部东西方 数学家共同撰写,融中西数学于一体的教科书。乾隆时期的
16、四库全书收录评述了三 十余部西学著作。材料反映出()A.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B.中外官方交流规模空前C.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D.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思想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康乾时期编撰的 著作也含有西方的成果,说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C项正确;近代前夜,传统科 技走向没落,不是西学东渐使传统科技重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外交流的主 体,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8 .历史学者陈宝良对于明代文化曾做出这样的阐述:“正德时期(15061520年)可 以作为明代文化变迁的分水岭,思想文化开始由明初的保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辽宁省 阜新市 实验 中学 12 月月 历史试题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