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古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古文梳理】八下必会知识点一桃花源记1 .文体解读“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美好世界。题目明确了记述的主要 内容。2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济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 “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 景色及农村生活,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代表作品有诗歌归园田 居饮酒,文章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3 .文言知识(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2) 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
2、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具答之(代词,指问题)其:复前行,欲穷其林(代词,这,那)其中往来种作(代词,这,指桃花源)既出,得其船(代词,他的)舍:便舍船,从口入(读sh爸,动词,舍掉)屋舍俨然(读sh4,名词,房屋)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3)词类活用未果,寻病终(名词用作动词,实现)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4)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3、)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充足)(5)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示判断)省略句a林尽水源(“尽”后省略了“于”)b便舍船,从口入(“便”前省略主表白爱(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情愿里强烈心愿君子好逑关雎寤寐思追慕之心 寤寐求之深切思慕念之苦I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幻想愿J相处情形琴瑟友之 里实现结婚场面钟鼓乐之伊人在/溯涧道阻且长水一方溯游宛在水中央兼葭伊人在水之湄溯涧道阻且跻溯游宛在水中抵反复咏叹伊人难求伊人在水之疾溯泡道阻且右溯游宛在水中泄5 .文章主旨关雎一诗,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4、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 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和追求。聚葭一诗,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 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语“渔人”)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 后省略了 “之”)4文章解读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这一交代似真 实虚,以实写虚。】缘溪行,忘【“忘”字写渔人一心捕鱼,无意于路途的远近,暗示其所行已 远。“忘”字为后人难以考证埋下了伏笔。】路之远近。忽逢【“忽逢”写渔人遇到桃花林纯属 偶然,为全文笼上一层神秘色彩。】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
5、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甚异 欲穷表现了渔人的心理。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之。复前行,欲穷其 林。【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本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 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句话点明渔人已至幽远之地,暗示这里 是不同寻常之处。“小口”,为后文渔人的“不复得路”埋下伏笔。】便舍船,从口入。初极 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豁然开朗”表现了什么? “豁然开朗”表现了渔人发 现桃花源的感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这四句写渔人进入桃花 源的过程,显得神秘
6、莫测。】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这四句写桃花源的社会环 境:风俗淳朴,人民安居乐业、自由幸福。】【本段对桃花源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描写桃花源 自然环境幽美,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是为了反衬外界战乱频仍、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的现实。】见渔人,乃大惊,【“乃大惊”说明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陌生,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桃 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做铺垫。】问所从来。具答 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咸”字写出了桃花源人对渔人及外部世 界的关注。】来问讯。【
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咸来问讯”表明了什么?表明了桃花源人 淳朴真诚、热情好客的民风。这与当时尔虞我诈、巧取豪夺的污浊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在说明他们与世隔绝的久远。】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什么桃花源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皆叹惋”?外界的人民在改 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给桃花源人带来震动。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花源人 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皆出酒食。【“各” “
8、皆”再次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暗示桃花源人不 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 秘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处处志之”有什么作用?说明了渔人是个有心 人,为后文的“寻向所志做铺垫。】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 志,遂迷,不复得路。【“处处志之”却仍“不复得路”的原因是什么?再次暗示桃花源是作者 笔下的虚构世界,并非真实情景。这也表明作者旨在说明自己的社会理想。】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9、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结 尾,意在说明什么?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此事中,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更浓 了。同时,说明像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只是一种理想,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5.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 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 尽头。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 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
10、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 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 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 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 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 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
11、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 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 事都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 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 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 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 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
12、地计划着前 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6 .文脉梳理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梯上布景色幽美 土地肥沃 理想 源记心桃化风俗淳朴安居乐业产会寻桃花源一不复得路无问津者;7 .内容主旨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 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 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二小石潭记1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13、,语言简练。有柳河东集。2 .文言知识(1) 一词多义环:如鸣顼环(名词,玉饰)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清: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以:全石以为底(介词,把)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为崛,为岩(动词, 成为)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不可久居(动词,可以,能够)(2)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向下)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折蛇行(都是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
14、那样)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凄神寒骨(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悲伤,使寒冷)(3)古今异义全石以为底(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4)特殊句式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 塔略句a斗折蛇行(“斗”前省略主语“溪水”)b坐潭上(“坐”前省略主语我,潭”前省略介词“于”)3 .文章解读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顼环,【“如鸣琪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清 脆。】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有何作 用?
15、“闻,伐,“取”见”。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 “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崛,为 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的?采用正面描写的方 法:“青” “翠”写颜色,“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写形貌动态,寥寥数语,清雅之景如在 眼前。】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鱼可百许头”,对潭中 鱼的数目能一目了然,表明水清澈透明,也暗示了石潭之小。“若空游无所依”既从正面写出 鱼的自由自在,又从侧面表现出潭水的清澈。“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潭 中水“清”
16、和石潭以石”为底的特点。】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鱼?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动静结合。“怡然不动 是静止的画面,“俶尔远逝”是活动的画面。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忘却世间纷扰,产生了与鱼 同乐的情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比喻。“斗折” 从静态入笔,“蛇行”从动态入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其岸势犬牙差 互,不可知其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岸势参差不齐的特点,与曲折蜿蜒的溪流 “风格” 一致。而溪流“来路不明”,“不可知其源”,更加深了神秘感。】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17、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此处是怎样写景抒情的? “四 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寓情于景,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 的特点,又浸透着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他当时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 居,乃记之而去。【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知作者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原因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离开小石潭,并非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至极, 不得不赶快离开。由此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境。】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古文 知识 梳理 部编版 语文 年级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