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四单元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学习目标。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学会运用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难点。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重点、难点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 物理学奖。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二】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 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历时一年多,收到来稿近千篇。瞭望周刊海 外版对部分来稿进行了刊登,在海内外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2、征文评委会评出两篇 特别荣誉奖,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怀念是其中一篇。1991年10月18日, 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三】文体知识演讲词的类型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型演讲词通过 对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和规律。2 .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 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 .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讲者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 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打开听众的心灵。【四】必考
3、字词知识速查一一读读写写L瞭(吟。)望:登高远望。2,缅(mi3n)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4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4,探讨:研究讨论。5.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字音易错,注意声调。6,彷徨(p2ng hu白ng):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7,激变:急剧变化。8,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9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本课指不做任何实验的消极观察。10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七】近义词辨析词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同两词都有不去管的意思。异侧重于不去帮助。侧重于不理睬。例老人在马路上摔倒了,我们
4、不能袖手旁观, 要伸出援助之手。爸爸让我浇花,我不能 置之不理。五多音字-m排(埋头)埋一 m如(埋怨)六形近字缅(m谄n)(缅怀) 湎(m谙可(沉湎)Z彷(p台ng彷徨)仿(f3ng)(仿写)Lz-师g(应该) 应-一 ying(应变)儒(2)(儒学) 懦(nub)(懦弱)盲(m台ng)(盲目) 肓(hu台ng)(病入膏肓) XZ三、课文精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获得知识。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作 者用标题点明了观点。】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 方教育。缅怀我的父
5、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点明写怀念这篇文章 的初衷,由此转入演讲的主题。)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 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全文围绕这个问 题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一一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演讲原因今引出论题)中国学生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 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引用】引出“格物和致知,紧 扣文题。)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简单明了地解释了格物和致 知匕便于读者理
6、解。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 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段解:引用大学的论述,点明现代学术的基础一一实验。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但是一转,强调 了传统教育的弊端一一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 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L可能表示猜测,这体 现了作者用语的科学严谨。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 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引用】【道理论证】段解:再引大学的观点,说明传统教育中的
7、“格物致知精神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 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 院子里的竹子。(格字加引号,意在讽刺王阳明违背科学实验精神的迂腐行为。)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 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举例论证】【本段列举王 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列举王阳明格“竹”这一示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 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与下文写真正的格竹做对比,从而论证了 真正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客观事物的实验精神。】段解:举王阳明的
8、例子,印证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 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 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 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段解:指出王阳明的观点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过渡】(引 出下文有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论述。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中心句,指出了实验 的过程是
9、积极的探测的观点。)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 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 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举例论证】【第段作者举研究竹子的例子,与上 文第段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论证了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这一 观点,请体再举一例进行论证。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上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 同、重量不同的铁球,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是以同样的速 度落地的。】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 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 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
10、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第 段末句中的眼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不能。因为一个 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长远的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后,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这三个词是有逻辑关系的,所以不能调换。】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 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段解(一):分析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请概括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古代的 格物致知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 道理。现代的“格物致知是:一、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探索应当有想象力、 有计划,目的是获得新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4 应有 格物致知 精神 导学案 统编 语文 年级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