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绩学生姓名 袁婷婷学 号201431221院系历史学院专 业学科教学(历史)年级 14级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近期拜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先生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一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一书,其中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论述方法令 我耳目一新,获益良多。在第二章第五节中,他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对拿破仑的评 价定义为“革命的皇帝”。这是很准确的概括。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 月政变,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 法国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外交、军事等方面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第一帝国。虽然在国 家体制上,由转向了帝国,但是国家的发展确
2、是蒸蒸日上。无论是执 政府时期的共和国,还是帝制时代的拿破仑帝国,都由拿破仑掌舵。 他发展法国的措施没有改变,他想要使法国强大的愿望一如既往。钱 乘旦先生在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一书中说:“拿破仑胜利了,法国 就胜利了;拿破仑失败了,法国就失败了。”这句话确实有道理。将 国家、民族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确系冒险之举。但是我认为,一个 国家,无论是怎样的国家体制,无论政权的性质是什么,能不能促进 国家的发展才是最关键的。如果空挂着共和国的虚名,而不行利国利 民之政,那么回到帝制时代,努力创造国家的辉煌又有何不可呢?因 此,国家的前途才是最应受到关注的问题。在拿破仑时代,法国实现 了自路易十四时代之后的辉
3、煌,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拿破仑的 帝国的确不同于之前的王朝,拿破仑被称为“革命的皇帝”是当之无 愧的。在“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力量格局结果”这一 问题中,作者写道:“俄国的显赫权势直接来自拿破仑战争。它对拿 破仑的大陆封锁的暗中削弱和破坏使之无法困倒英国,亦即无法胜利 地打破阻止其帝国真正巩固和充分扩展的根本战略僵局沙皇亚 历山大一世骑白马率军进入巴黎象征着俄国首次成为欧亚大陆最强 大的国家。随后维也纳会议制定了欧洲战后安排,它们很大程度上是 在近百万俄国陆军的威影笼罩之中做出的。”这样的分析很在理。首 先,在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主要大国被削弱,俄国有了称霸欧洲的国 际环境。再
4、者,欧洲各国从来不敢小瞧俄国。辽阔的疆域、极度严寒 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顽强的民族性格都是它的优势。此时,法 国这个大陆霸主已被打败。在同样是封建制度的欧陆国家中,俄罗理 所当然地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最后,这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本人也有 很大关系。他的父亲在世时,因畏惧拿破仑,在许多事情上与他趋于 一致。但是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后,改变了他父亲的一系列做法。他是 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对拿破仑也没有丝毫的畏惧之心。他带领 俄国进行了反侵略的保卫战,将俄国带入到欧陆强国之列。这不仅是 国家实力所致,也与他个人的努力有关。在“导致拿破仑帝国败亡的国际政治机理”中,作者从国际政治 的角度较为具体地判断
5、了导致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首先是侧翼大 国一一英俄两国进行抗击欧陆霸权和恢复欧洲均势的决定性奋斗,尽 管它就英国而言贯穿于法国扩张大潮从兴起到败落的全部20年,而 就俄国而言只是在它的最后时期;其次,德约所说现代史上的“大洋 原理”(海权)一如既往地阻遏了旨在横霸欧洲的“大陆原理”(陆权), 这是贯穿拿破仑战争始终的主要地缘战略机理;最后,法国的侵略和 征服激发了欧洲广泛的反法民族主义以至“解放战争”,从而使得民 族主义这一法国革命的伟大创造和拿破仑扩张依据的一大力量经其 扩散而成为帝国的一大克星。法国的侧翼大国一一英国和俄国,是反法联盟中最强大的两个国 家,是其他小国的依靠。在所有欧洲国家
6、中,只有英国始终坚持反抗 大革命后的法国扩张,虽然由于力量的不足,加上地缘战略出境甚或 意志方面的局限性,它在拿破仑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其努力仅仅着 重于制海权、贸易优势和欧洲南部边缘,而不积极地阻止拿破仑在中 西欧的领土征服。在政论家埃德蒙伯克的呼吁下,首相皮特提出了 “皮特计划”。其主要内容为剥夺法国自大革命往后的领土扩张所得, 按照欧洲均势需要重构中欧版图,确立英俄奥普四强的战后经久同 盟,以保障战后安排和防止法国侵略再起。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 发展,英国有实力进行反法联盟战争。而俄国,在1812年遭到大举入侵之前,俄国对法国的变更和扩 张袖手旁观。但是在拿破仑势力鼎盛时节,法国对俄国
7、的威胁主要在 三个方面:一是大陆封锁体系严重损害俄国经济生活必需的对英粮食 和木材出口以及英国制成品出口,这使得俄国深深地感到了切肤之 痛;二是法国军队在其控制的“华沙大公国”对俄虎视眈眈;三是拿 破仑为阻断英国的东方通道而要夺占同样为俄国觊觎的近东和西亚。 另外,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法国的崛起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而俄国作为传统的封建国家,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也感到毛骨悚 然。他们都害怕法国的强大会伤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他们组成 了最坚固的同盟,以最为坚决的态度反抗法国的称霸活动。海权阻遏 陆权,这一点不错。英国通过与西班牙、法国等海洋强国海军的较量, 取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拿破仑建
8、立了大陆封锁体系,企图以陆上强 国封锁海上强国,这是不可能完成的。英国的舰船可以在海上自由地 航行,而法国却要费力地封锁所有沿海国家,这根本无法实现。最后 的事实证明,海权国家在争霸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优势,这是陆权国 家所无法匹敌的。在第二章第四节“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的欧洲 国际体系”这个问题上,对于在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历史意义,作者写道:“从传统的、欧陆均势的角度看,三十年战 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国际关系史上头等的划时代事件。这也 正是多数有关历史著作的观点,并且因而成为一般人持有的流俗的观 念。然而,从全球视野或德约“海洋原理”出发去看,就会认为它们 “缺乏
9、头等重要性”,“就世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 一问题,作者是从整个欧洲的大格局变化去看的。具体地说就是看三 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称霸欧洲这一图 谋的意义,也就是说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不是造成 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势力的巨大变化。如果从整个欧洲的全局来考 虑,在这之前英国和荷兰这两个海上强国已经崛起,夹在奥地利和西 班牙中间的法国的力量也大大提升。而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西部主要 的势力西班牙已经大大衰落,半壁江山已失。这个时候哈布斯堡王朝 在欧洲的地位已然大大衰落,因此在三十年战争中即便取得了对德意 志各诸侯国的有力统治,甚至在波罗的海沿岸的丹麦和瑞典都
10、取得势 力,对于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西部的势力也没有什么关系。哈布斯堡 王朝想要通过三十年战争恢复其称霸欧洲的地位,只有在这场战争中 击败法国并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才有可能,而事实上这并没有发 生,而且以当时哈布斯堡王朝的形势看这也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从 对欧洲的格局的影响这个方面来看,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 约的历史意义确实并不是那么大。作者对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意义的这些论述都是就欧洲格 局的变化而言的,而许多著作评价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意义的时候 是就其提出的主权原则和开创的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纠纷的先例这 些创新的概念和制度而言的,从后者的意义上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是
11、没有问题的,并且是和前者不矛盾的。在“路易十四的显赫优势和霸权目标”这一问题上,作者写道: “1661年,在五岁即位而由母亲安娜摄政18年之后,路易十四终于 亲政。这位年轻气盛、好大喜功的太阳王不设首相,大权独揽, 实行朕即国家的君主绝对专制统治。”他即位时,国内政治高度 统一,确立了对哈布斯堡王朝东西两支的绝对优势。法国已成为与其 他任何单个欧陆国家相比拥有压倒性实力优势的大强国。因此,法国 国王路易十四时期,是法国最为强盛的时期。路易十四建立封建专制 统治的做法,与中国明代的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做法极其相似。1380 年,有人告胡惟庸谋反,明太祖下令逮捕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罪 将其处死。之后,废除丞相。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的结 果大致有两种:一是宰相“专权”,甚至于“篡位改朝”;二是君主采 取措施限制相权的膨胀。路易十四和明太祖的相同举动,都表明在封 建社会中君权与相权之间长期的矛盾斗争就此告一段落。皇帝的权力 更大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此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也 反映了封建社会皇权的高度强化。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封建君主建 立封建专制统治的方法都大同小异,他们虽然在细节上会有所不同, 但是加强皇权的目标却是相同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