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x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一、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构建的一幅情境图,本单元就消失了“数的世界”单元主题图。在教学中,我是从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动身来组织教学的,首先让学生独立观看主题图,通过独立思索提出问题;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最终通过解决问题,体验猎取学问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很快找到了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找到了橙子卖完了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提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
2、过程。 二、数形结合实现有意义建构。教材中对因数概念的熟悉,设计了“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写出乘法算式,再与同学进展沟通。在思索“哪几种拼法”时,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使数与形有机地结合,防止学生进展“机械地学习”;学生对因数和理解不仅是数字上的熟悉,而且能与操作活动与图形描述联系起来,促进了学生的有意义建构,这是一个“先形后数”的过程,是一个学问抽象的过程。 三、探究活动关注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做记号、列表格、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发觉规律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观看、分析、归纳、猜测、验证等过程,孩子们学会了思索,初步形成了
3、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开头教北师大教材,最大的感觉是教学的空间真的扩大了,课堂活泼了,但是同时给学生进展课后辅导的时间也增加了,每节课从学生的反应看来,却有相当一局部的学生存在各种问题,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让他们胜利的“根底性”题目,整个一个单元只有一个练习一,那六道题目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能否多给孩子们一些选择。 2、不太明白为什么肯定要使用“因数”这个概念,比拟“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和“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总觉得后者简单承受吧。这一改似乎我们还得教学生家长,就真的有学生家长投诉说“教师啊,你教错了,那不是因数,是约数”,让人哭笑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
4、倍数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看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缘由何在?我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学问根底,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拟清晰的熟悉,不消失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
5、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推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由于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殊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表达在它帮忙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讨论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准时弥补了未进展整除概念教学的学问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展了比照。 五年级下册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3 这节课带给我的感想是颇多的,但综观整堂课,我觉得要改良的地方还有许多,我只有不断地进展反思,才能不断地
6、完善思路,最终才能有所悟,有所长。下面就说说我对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浅的想法。 本单元内容在编排上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差异,比方在熟悉“因数、倍数”时,不再运用整除的概念为根底,引出因数和倍数,而是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目的是减去“整除”的数学化定义,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虽然课本没消失“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根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求一个数的因数,在学生已把握了因数、倍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根底上,对学生而言,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难度并不算大,因此教学例题“找出18的因数”时,我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
7、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育学生对已有学问的运用意识),然后在沟通中不难发觉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制造的火花,才能表达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特殊是用除法找因数的学生,正是由于他们意识到了因数与倍数之间的”整除关系的本质,才会想到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我也不由得佩服这些孩子对学问的迁移力量。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师提出“想一想,几和几相乘得18?”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用乘法来找因数,而我考虑到本班孩子的学情(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学问,找
8、到求因数的方法),如教师一开头就引导学生:想几和几相乘,势必会造成先入为主,阻碍学生制造性的思维活动?用已有的阅历自主建构新知是提高学生学习力量的有效途径,让学生独立思索、自主探究、促思(促进学生思维进展)、提能(提高学习力量)是我的教学策略主要内容。至于这两种方法孰重孰轻,确实难以定论。实际上,对于数字较小的数(口诀表内的),用乘法来求因数还是比拟简单,但是超出口诀表范围的数用除法则更能显示出它的优势,如求54的因数有哪些?学生要直接找出2和几相乘得54,3和几相乘得54,4和几相乘得54,明显加大了思维难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简洁直接一些吗?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因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数学 因数 倍数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