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docx
《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其次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一节重要的数学概念课,所涉及的学问点较多,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拟难把握的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探究,自己感悟概念的内涵,并敏捷地运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到达课堂的高效,在课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领悟意图,做到用教材教。 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敏捷的运用教材,让每个细节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个简洁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3行飞机,每行4架)引出了要讨论的两个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给出了“谁
2、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概念。这样做目的有二:一是渗透了从乘法算式中找因数倍数的方法,二是利用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明确的看到因数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但这样做仍不够开放,我是这样做的:课始并没有出示主题图,直接提出问题:“假如有12架飞机,你可以怎样去排列?”学生除了能想到图中的两种排法还能得到第三种,这样做是用开放的问题做为诱因,使学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个算式,而这些算式不仅能够清楚地表达因数倍数间的关系,更是后面“如何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的渗透和引导。看来敏捷的运用教材,深放领悟意图,才能使教学更为轻松、高效! 二、模式运用,做到敏捷自然。 模式是一种思想
3、或是引子,面对不同的课型,我们应当大胆尝试,不断的积存阅历,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机械的。只要是能促进学生力量形成的东西,我们不能由于要运用模式而把它们淡化,反之,应当想方设法,在不知不觉中表达出来。 如本课中例1是“求18的因数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数有哪些”教材的设计已经能够表达学生自主探究学问的轨迹,那我们何不通过一句简短的过渡语让学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呢?而没有必要非要设计出两个“自学指导”让学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让学生比照着去感受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学例1再学例2的方式更简单让学生发觉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同时也更加表达了学生的自主性,这才是模式的
4、真正目的所在。内涵比形式更重要,发觉比引导更有效! 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概念课。教学时我首先以拼图竞赛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快速把12个小正方形摆出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摆的长方形,在沟通中得到三种不同的摆法和三种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用学生已有的数学学问引出了新学问,减缓了难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收到了预设的效果。 能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依据11212,2612,3412三个乘法算式说出了谁是谁的因数、
5、谁是谁的倍数后,我紧接着提问: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数,接着再提问:你是用什么方式找到12的因数的?在学生说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探究出找一个因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数有哪些。预设在汇报时,能借此解决如何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但在实际沟通时,学生的方法消失了两种意见,并且各抒己见,由于15的因数只有两对,无论怎样找都不会遗漏。作为教师,我这时没有把我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而是以男女生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16、18的全部因数。由于局部学生运用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很快找出这两个数的因数,另一局部却在无序的状况下,不是重复就是遗漏,这样
6、在比拟中,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承受并把握。虽然在这个环节上花了比拟多的时间,但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时,由于准时跟上共性化的语言评价,激活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思维不断活泼起来。借助这一学习热忱让学生自己探究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不仅探讨出从小到大找一个数的倍数而且发觉了倍数的特点。 由于本节课的容量比拟大,练习题设计综合性比拟强,学生学得并不轻松,还存在一小局部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今后,应努力改良教学手段,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 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
7、反思3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看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缘由何在?我仔细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学问根底,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拟清晰的熟悉,不消失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
8、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推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由于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殊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表达在它帮忙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讨论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准时弥补了未进展整除概念教学的学问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展了比照。 五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4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倍数和因数 年级 数学 倍数 因数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