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5.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 .把握“疏”的文体特征,并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知识。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感受其论说的逻辑力量。3 .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4 .认识“十思”对于当时的作用和现今的借鉴意义。【预习案】一、作者简介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 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 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 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
2、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 “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 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 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背景链接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 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 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
3、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 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木,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 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 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 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 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乂上十渐不克终疏, 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三.解题宿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
4、在他统治时 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十思,是本文主要内容,即十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四、了解文体知识疏“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 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 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 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如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 疏等。“讽、谏、谤、讥、诽”区别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公开指责。讥指责别人
5、的过失,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五.字音求木之长()浚其泉源( ) 塞源(邪()舞恶()舟()【探究1:疏通文意】第1段I臣闻求( 本;欲流之远者,必徭(逐赏() 垂拱(【学习案】)木之馋()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殷忧()谨) 壅蔽()戟)者,必圉()其根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周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顶无)于明哲( )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诙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体()。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问题1: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导学案 统编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