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docx
《2023年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1人教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圆锥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公式多计算量大。我的用意是为了降低本单元的难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娴熟驾驭运用公式依据公式列出算式。在学生充分理解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后再要求他们熟记圆周率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习惯是让课堂尽量按着老师的设计意图生成的。但事实上课堂教学瞬息万变有时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冷场。上课时当同学们合作解决第一个求圆柱体侧面积的学习目标时学生汇报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体的高我问有其他想法吗没有学生举手。等待片刻依旧缄默于是我顺手拿
2、起学生刚刚绽开的圆柱体侧面积我说“你看这个长方形的长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那么谁还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这个长方形卷起来。学生通过老师演示立即就明白了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虽然这节课教学内容已完成但是我感到学生在初学圆柱体表面积时学问没有拓展到长方形的宽也可以做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在驾驭了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学习相识圆锥并进一步教学圆锥的体积。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来发觉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由于形象直观的操作学生能理解和驾驭这一学问点运用自如。其次课时在学
3、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课件出示墙角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实物展示让学生们一眼看出这是一个四分之一圆锥在原有学问技能基础上的创新练习让同学们体验到数学的无所不在并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实践实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爱好。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三角形旋转成圆锥体哪是底面半径哪是高个别学生还不能清楚辨别。在复习圆柱圆锥体积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出现混乱主要体现在求圆锥忘了乘三分之一。另外学生在计算时错误率比较高。从单元中学生的练习来看,存在了几个问题。1.单位,少部分学生老是遗忘区分面积和体积单位,有的干脆一个也不写。2.求圆
4、柱表面积要计算圆柱的两个底面积,求完表面积之后再计算圆柱体积,有的学生就干脆拿两个底面积之和去乘以高了。3.虽然学生记住了圆锥是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但再计算中仍有一部分学生遗忘把1/3乘进去。4.要注意直观演示如:书中的这样一道练习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假如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一起先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当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其次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非常不志向。后来,在
5、某日的专家讲座中听了关于直观演示在空间与图形中的作用后,我茅塞顿开,因此,在后来的讲评这道题时,我也顺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状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学生很简单接受。同时我告知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状况,要主动想方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而不能不加思索去拼凑算式。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
6、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究竟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觉一个孩子在本上画图,我受到了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本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觉,当底面积也相等时,圆锥的高确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状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假如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假如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也轻松驾驭了这一方法,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
7、”,能让学生动手的,肯定要让学生通过动手直观地去理解。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一些死答案。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2我们现在的教学提倡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教材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有广度有深度,其中练习的设计,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我执教其次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一、打算要充分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或是哪里简单出错,相对而言,老老师会有阅历得多。作为年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到精讲精练,的确须要下一番功夫。例如事先把学生做过的练习题先做一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溢课堂练习,争取在40分钟新课里想方法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但是,只教
8、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平常还有练习册和试卷,老师都要提前打算,也让学生做到“有备而练”,这样,学生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产生畏难等消极心情,反而会增加自信念,激发练习爱好。二、敏捷抓时机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的新授环节,通过一系列试验,学生不难发觉“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有阅历的老师会在这时候进行追问:“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多多少?反过来问,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多少?”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一问一拓展的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
9、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时,既轻松又敏捷许多。通过这件事的点拨,我觉得老师要够“敏捷”。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创新。只要是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相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样的练习就是有效的练习,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写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自己今后还须要多学习,多思索,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3对于圆柱和圆锥的教学,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获得新知,如1、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圆锥的高,从而找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2、动手剪开圆锥的侧面,验证圆锥侧面绽开图是一个扇形。3、学生通过做试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3,
10、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4、测量学具有关数据,计算体积等。这样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动手实力,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力也得到发展。本节课的基本教学依次是:激疑猜想验证应用。如,老师先让学生猜想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的关系,然后试验验证。教给学生大胆猜想,并用科学方法验证的数学方法。如,教学“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以及由于图形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点。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并让学生拿出预先打算好两个图形学具,根据书上所示的方法将圆分成16等份,剪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
11、后再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样让学生通过拼摆进行迁移,可以使学得轻松、主动。又如:学习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练习,1、计算学具的体积;2、在桌面上有一堆沙子,现在想知道它的体积,该怎样做?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实践实力,同时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了爱好。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4学习完圆柱与圆锥之后,我发觉许多学生简单把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方法混淆;计算圆锥体积时忘乘三分之一;不能正确推断生活中的实际状况。这些问题反映出学生对基础学问的驾驭不坚固、计算实力差、对计算公式运用不娴熟等。针对此状况,我设计了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一课。
12、课前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已学过的学问。课堂上,我力求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通过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学问间的联系,把学过的学问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学问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沟通、探讨、合作、练习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运用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培育他们自主获得学问与概括学问的实力。反思本节课,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留意以下三点:1、平常留意对基础学问的强化训练,没有简洁的基础学问的支撑,学生就很难在脑海里构建系统的学问网络,就不能敏捷运用学问工具解决问题。2、在上复习课时,可以将学问点的复习贯穿在
13、习题的训练中,在习题训练中再次提炼学问点和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将学问点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不会出现学问点和解决问题脱节的状况。3、练习设计是特别重要,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实力。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肯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每一个学生供应发展的空间。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5新课之后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学问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觉很多同学仍旧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细致分析了一下,发觉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最终发觉,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在于我的引导方法不对,如:一台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1.5米
14、,直径1.2米,(1)前轮转动一周,前进了多少米?(2)假如每分钟滚动15周,压过的路面是多少平方米?对于这样一道题,我总觉得学生理解起来应当不难,因此每次只是抽学生回答一下:第一小题其实是求什么?(底面圆的周长)其次小题求的是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并没有多想学生理解不理解。而每每做这道题时效果都非常不志向。后来,经过反复思索,询问学生为什么出错,知道了缘由,找出症结。我的引导还是过于模糊了,因此,在下节课中,在讲评这道题中,我顺手拿起学生的一本数学书,请孩子们也跟我来,一起演示压路机的前轮滚动的状况,边演示边指:前进了多少米是求的哪一部分的.长,而压路的面积是求哪一部分的面积,这样形象直观
15、,学生很简单接受,同时我告知学生,以后遇到你不理解的状况,也要主动想方法,如画图、利用手中的书本等帮助自己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化难为易,强化思维灵敏度,增加理解力,而不能不加思索去拼凑算式,盲目作题。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把一块底面半径2厘米,高6厘米的圆柱形橡皮泥,捏成一个与圆柱底面相等的圆锥形,你知道它的高吗?大部分学生会通过计算,即先求圆柱形的体积,再利用体积相等的关系,用体积乘3,再除以底面积来做,但,当我把底面半径2厘米去掉以后,学生很难分清究竟乘3还是除以3,为此,我很是头疼。怎么办?背公式吗?学生记不住,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后来,我发觉一个孩子在纸上画图,我受到了
16、启发:是啊,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凭直觉就能发觉,当底面积也相等时,要让体积相等就要把圆锥的高画长,圆锥的高确定是圆柱的3倍,而高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为圆柱底面积的3倍。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了个相反的状况:试想,当它们体积相等时,假如底面积也相等,而圆锥的高假如说画成圆柱的1/3,会是什么样子呢?我画上以后,学生哈哈大笑,学生的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轻松驾驭了这一方法。同时在画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等体等底的圆锥的高是圆柱高的3倍,等体等高的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以后,在这类题上就很少出错了。通过以上方法,我也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不能光“说”不“做”,要不,学生记住的,也是
17、一些死答案。我们在教学中要擅长诱导学生挖掘解题策略与方法,擅长总结提炼一些有用的结论,获得高效学习,让学生轻松获得数学学问。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6一、对圆柱的相识进行重点引导相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相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二、留意学习方法的迁移圆锥的相识和圆柱的相识在探讨内容上有其相像之处。相识圆柱后我刚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沟通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有效地激发。爱好盎然地投入到视察、探讨之中。对于圆锥,不
18、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相识。然后,通过适时地沟通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相识。三、留意对比圆柱和圆锥相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相识,完善了学生的学问系统。通过本课的教学,我相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留意有层次地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打算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7在以住的教学中,我发觉学生概念建立地特别快,而又简单遗忘。我想,概念的建立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自主地探究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自由地对供应的
19、实例进行视察、比较,去发觉,去揭示。这样着眼于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主动地建构概念,同时也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维力和探究精神。在相识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形的实物,同桌合作,视察探讨,再反馈。学习侧面积时,让学生卷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发觉原来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得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又如,在推导侧面积公式时,老师要求学生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并把这张纸卷成一个圆柱。打开,又卷一次。思索: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现在卷成圆柱的什么?生:原来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师:真好,那假如要计算你卷成圆柱的侧面积,该怎样算呢?生:长乘以宽。师
20、:也就是圆柱的什么乘什么呢?生: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师:好的。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思索,相识了圆柱,还知道了它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最终老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视察探讨生活中实物,老师讲解示范和学生仿照记忆就少了;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就多了。如此,学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学问阅历来表达自己对学问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到数学的奇异,使每位学生在数学都得到不同的发圆柱和圆锥教学反思8综合复习了圆柱和圆锥部分的学问以后,练习题也做了不少,可我发觉很多同学仍旧在某些题上频繁出错,或隔一段时间再做就会出错,我细致分析了一下,发觉他们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题意,怎么办呢?经过思索,我最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圆柱 圆锥 教学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