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单元整体设计单元名称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每篇都包含一些关于自然地科学知识,用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现象和自然规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找到了妈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也变成了小青蛙。告诉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我是什么 用生动补实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还讲述了水的利与害。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我还知道了要让水全心全意为人类服务,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植物妈妈有办法这
2、首几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常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多来源于学生之兴趣,为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尤其要注意“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地提问”“吐字要清楚”等要求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是生活中与人交际的基本礼貌,是需要从一开始就着力培养的交际习惯。童话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审美意趣、教育价值、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课文后不仅有思考练习题,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文,又能陶冶情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二、单元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设定了本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继续贯彻“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学字原则,针对二年级合体字增多的情况,2022版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的使用,并充分利用这些规律,引导学生大胆地猜读生字,自主学习课文。会写27个词语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联系生活、学习与野外活动有关的8个词语,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体会三组动词的不同意义,能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说句子。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读出儿童诗的节奏、韵味,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和梅花。在“语文园地”
4、中系统地编进了古诗词梅花,在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的前提下,注重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和中华文化。注意二年级学生不要在艺术手法上讲太多。3.阅读童话故事企鹅寄冰和其他课外书籍时,要能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阅读书籍时能认识书的封面、了解书名、作者等基本信息。在思想上逐步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习惯,感受课外阅读的快乐,乐于和大家分享课外阅读成果,口头表达联系,生活经验。口语交际时能清楚地介绍几种动物,说出其有趣有趣之处,能认真听别人介绍。有不明白的地方,有礼貌的提问或补充。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
5、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2.认识51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单元主备人: 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快活”练习说话。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
6、、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1.猜谜语。 2.谈话引入。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齐读两遍。教师活动:1.猜谜语。 小黑鱼,圆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2.谈话引入 :
7、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今天我们就起随着小蝌蚪来认识这只可爱的小蝌蚪吧! 3.指令:读课题。(记忆性学习)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猜谜语,交流汇报。通过思考谜语的特点,得出答案,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预设谜底:(小蝌蚪)(青蛙)2.组织语言说说小蝌蚪和青蛙不同之处在哪里?3.全班齐读课题。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环节二:引
8、导看图1.观察图片,归纳总结。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3.教师相机板书:鲤鱼 乌龟教师活动:1.提问:小朋友自己观察:小蝌蚪在什么地方?说说小蝌蚪的样子。用课文中的语言,指名说说小蝌蚪的样子。(自主型学习)2.读课文,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3.教授学生观察图片的顺序及方法。(接受性学习)。学生活动:1. 学生观察图片,查找图片和课文的相同之处,归纳、总结。预设答案:小蝌蚪脑袋大大的,身子黑黑的,尾巴长长的。2. 学生读一遍课文,自主发现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预设答案:鲤鱼、乌龟。3.根据老师的提示,能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图片。活动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
9、观察图片的方法,鼓励学生对比课文和图片,自主寻找课文中相关的信息,并锻炼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环节三:聚焦生字,指导书写1.读课文圈字画词,字卡识记生字。2.同桌交流检测识字。3.认读词语,理解词语。4.出示范字,观察位置。5.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活动:教师活动:1.小蝌蚪带来了许多生字宝宝,我们一起边读课文边把不认识的字词圈画一下吧。2.同学们看看这些字卡,来读一读这些生字,不会读的多读几遍。出示生字:两、宽、眼、睛、孩、肚、顶、哪、跳。(接受性学习)3.同桌互相说一说都认识了哪些字,还有哪些不认识的?不会的生字班级集中识记,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接受性学习)4.利用课件出示认读词语,理解
10、词语的意思。5.出示生字,请同学们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出示生字:两、宽、眼、睛、孩、肚、顶、哪、跳(田字格)。(自主性学习)6.教师范写,学生练习。(教师积极评价,注意提醒书写姿势)学生活动:1.边读课文边圈字画词。预设: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由圈画。2.利用字卡识记生字,齐读字卡。指名给生字组词,扩词。3.同桌抽读字卡检测生字掌握情况。不会的生字反复认读。4.开火车认读词语,理解词语。词语造句并注意多音字(不要求每个词语都造句)。选词预设:眼睛、肚子、两个、小孩。5.观察老师范写(注意笔顺笔画,可以边说边写)并在书中田字格内临摹。同桌、全班相互交流,指出书写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改正。6.
11、在本子上的田字格中练习以上生字,每个字写两遍(写不好的要反复练习)。活动意图: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充分利用字卡,落实识字掌握情况,并通过理解、造句,弄懂词语意思。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笔画、占格以及书写习惯等,养成先观察再动笔的习惯,逐步达到“提笔即练字”。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文字美。环节四:课堂小结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3.汇报交流。4.范读课文。5.用“快活”造句。教师活动:1.同学们齐声朗读我们的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标出这些自然段。(自主性学习)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发现性学习)(1 )小蝌蚪在
12、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而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 )最后小蝌蚪在哪里找到了它的妈妈?他的妈妈是什么样的?3.汇报交流(合作性学习)(1)你们课文读完了,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6个)(2)出示表格,指名板演遇见谁变化长出了两条后腿鲤鱼妈妈长出了两条前腿乌龟尾巴变短了青蛙尾巴不见了(3)你们能根据表格简单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4.老师范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们把书翻到前面看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看好后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到哪儿,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老师范读全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插图)5.课文上说小蝌蚪快活地游来游去,告诉我们小蝌蚪很开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们
13、还可以说什么快活地做什么,谁能说一句?(引导学生运用“快活地”一词,出示:“快活地”的句式)学生活动:1.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标出这篇课文写了几个自然段。预设答案:6个自然段。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1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预设答案:小蝌蚪遇见了鲤鱼妈妈和乌龟。是他们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2 )学生思考后回答:它自己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预设答案: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四次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3. 合作完成表格。根据表格说一说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注意讲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4.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观察整幅
14、图。插图小朋友的手就指到图上有关的地方。还要注意上节课老师教的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图片。5.体会小蝌蚪游泳的心情,尝试用“快活”造句。预设答案:小朋友快活地跑来跑去。我们快活地玩游戏。大家快活的去郊游。活动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如何读懂课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将内容在表格中进行汇总呈现。培养学生用抓关键词得方法去理解课文,利用表格提高学生整理,汇总关键信息的能力。自读课文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找答案,这不但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而且能使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5.作业设计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生字。巩固作业:熟读课文和词语。提升作业:尽量用上“快活地”一
15、词”,说一说这课讲了什么故事。6.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遇见谁变化长出了两条后腿鲤鱼妈妈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青蛙尾巴不见了课时教学设计课题1、小蝌蚪找妈妈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授课时间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1.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语言运用:小组合作交流,其他小动物是如何长大的,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懂得独立生活,遇事主动
16、探索的道理。思政元素: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3.教学准备: PPT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回顾所学生字。2.开火车读词语。3.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4.板书课题。教师活动:1.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出示词语:脑袋、口袋、水塘、池塘、迎接、欢迎。2.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出示词语:脑袋、口袋、水塘、池塘、迎
17、接、欢迎。(记忆性学习)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知道了什么?4.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5.多么可爱的小蝌蚪啊,可是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帮小蝌蚪找妈妈把!(板书课题)学生活动:1. 齐读课题,开火车读生字、词语,特别注意池塘、迎接、脑袋这三个词的读法。2. 每位同学读一遍,如读词语不够流利,可把书打开到第4页,反复进行朗读。3. 学生自由谈谈对上节课的理解。(答案不固定,教师积极鼓励)4. 交流课文的重要内容。注意交流时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简单的复述课文。5.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活动意图:以读为主,以读促悟,边读边想。在读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18、,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环节二: 图文结合,自读自悟1.学习第一部分。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 2.学习第二部分。齐读课文,思考问题。3.学习第三部分。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小组交流讨论。4.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选一组展示,其它学生评价。5.扩词训练:( )的( )6.朗读指导。教师活动:1. 学习第一部分。出示第一张图片,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 (自主性学习)2.学习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出示小蝌蚪和鲤鱼对话的图片齐读课文,思考: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主性学习)指名读课文,其它学生找到小蝌蚪在看见鲤鱼妈妈时用了个什么动词?说明了
19、什么?(自主性学习)指名两位同学分角色读课文,思考我们从鲤鱼妈妈那里知道了小蝌蚪的妈妈长什么样?3.学习第3自然段自由读课文,出示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乌龟的回答中,我们又知道了蝌蚪妈妈的什么特点?小组交流讨论,选三组回答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前腿。他们把乌龟错认成他们的妈妈。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选一组展示,其它学生评价。(合作性学习)4.学习第三部分,(1)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并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
20、发生的变化。(2)扩词训练:( )的( )(3)动词训练:找到这句话中的动词(4)朗读指导:小蝌蚪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他的心情无比地-,于是小蝌蚪大声呼唤生:妈妈,此时此刻,妈妈就在眼前,小蝌蚪还会说什么呢?妈妈低头看着自己的孩子,笑着说(生齐读青蛙妈妈的话)学生活动:1.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画出这时的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预设1:小蝌蚪有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预设2: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时是“迎”上去的。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小蝌蚪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2. 学生用多种形式读课文,回答小蝌蚪的样子发生了怎样的变
21、化?预设答案:先长出了两条后腿,再长出了两条前腿。预设3:“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他们的尾巴不见了。3. 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告别鲤鱼妈妈后,小蝌蚪在找妈妈的途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答案: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请同学用课文中的语句说说青蛙的样子以及小蝌蚪长成青蛙后发生的变化?预设答案:学生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4.(1)练习朗读,小组内分角色自由读课文,读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试着读出着急、惊奇、可爱的不同语气(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22、。(2)练习说话,进行扩词训练:会说“( )的( )。预设答案:美丽的天安门,白色的雪莲、快乐的玩耍、红色的小花、认真的学习(3)学生找出相关的动词。预设答案:游、看、蹬、跳、蹦(4)齐读:妈妈低头看着自己的孩子,笑着说(生齐读青蛙妈妈的话)预设:好孩子,你已经变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活动意图: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中逐步培养运用“图文结合”法、“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理解文意的习惯。从朗读、感受到想象、表达,激活思维,使“输入”和“输出”衔接起来,把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环节中。通过看图学文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