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x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docx(6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二0一一年十二月前 言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是XX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XX市抓住发展机遇,坚持改革开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大力实施“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战略,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障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全
2、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XX省有关土地利用方针政策规定与工作部署,依照XX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要求,制定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本规划依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状况,确定了至2020年全市新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政策措施等,是全市土地调控、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与管理、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目 录前言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总体战略目标3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战略3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5第三章 土地利用
3、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7第一节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总体结构7第二节 稳步调整农用地结构7第三节 科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8第四节 优化土地利用布局9第四章 统筹区域土地利用15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15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17第三节 强化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23第五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24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24第二节 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26第三节 统筹利用其他农用地27第六章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29第一节 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29第二节 分类管制城乡建设用地空间32第三节 积极引导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高效利用33第七章 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35第一节 优先保障生态用地35第二节 大力推进
4、土地生态重点工程建设36第三节 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生态环境38第八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40第一节 构建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40第二节 控制中心城区用地规模41第三节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1第九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44第一节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44第二节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保障45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8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48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49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50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51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52第十章 附则52附表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严格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指导方针,以
5、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促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XX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条 规划原则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实施,必须贯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必须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原则;必须贯彻以人为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原则;必须贯彻区域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必须贯彻占用耕地与整理复垦开
6、发耕地相平衡的原则。第三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5)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6)国务院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7)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鄂政办发2005106号);(8)XX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9)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
7、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11)土地调查资料;(12)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和规划修编前期调查研究资料;(13)有关技术规程与技术规范等。第四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XX市行政辖区,面积为4583平方公里。第五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第六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由XX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是全市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辖区内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和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生态、各类园
8、区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本规划相衔接,必须符合本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涉及本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本规划确定的土地用途。- 64 -第二章 总体战略目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战略第七条 土地利用战略导向按照XX城市圈建设战略部署和副中心城市定位,围绕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建设和谐XX为方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中心,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配置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与保护,营造良好的田园风光
9、,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严格节约集约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探索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建设大城市,着力推进XX与大冶对接,构建环黄荆山脉大XX格局;突出产业聚集整合,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着力推进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XX沿江经济带(简称“三园一带”)建设。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城乡一体、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和XX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第八条 土地利用战略重点(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推进农业产业化。将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首
10、位,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强化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坚持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确保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数量不少于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质量有提高。发展都市农业和环保型生态农业,加强标准农田基本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耕地产出率,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二)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优先安排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维系河道、湖泊及滨水地带自然形态和山水平川整体形态。发挥农地多重功能,拓展生态空间,协调安排、合理布局基本农田。保障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适度安排旅游休闲用地。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加强矿
11、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三)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依法推进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三园一带”建设为重点,采取点轴城镇发展模式,形成XX城区与大冶城区发展方向对接、西北部布局新城区通过光谷大道与XX市对接、XX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阳新城区紧凑式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聚集发展的城镇村土地利用新格局。(四)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倡导土地集约利用和适当混合利用
12、。优化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严格控制外延扩张。坚持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村庄用地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提高用地效率。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九条 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城乡统筹发展”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与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适度进行未利用地开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
13、健康发展,合理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明显优化;统筹各区域土地利用配置,基本形成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和防治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XX城区与大冶城区对接战略,增强建设XX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土地资源保障能力,创建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XX。第十条 落实各项土地利用调控目标(一)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严格保护。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有量到分别保持在107200公顷(1608000亩)和106400公顷(1596000亩)以上。规划期内确保89700公顷(1345500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二
14、)建设用地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得到充分利用,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空间有序扩展,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设用地总规模得到有效控制。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7100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8700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9800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3平方米以内。(三)有效保障合理新增建设用地需求。2006到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4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农用地控制在28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2300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906公顷,农村居民点安排
15、新增建设用地60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434公顷。2006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14200公顷以内,其中占用农用地控制在12000公顷以内,占用耕地控制在9300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工矿安排新增建设用地6847公顷,农村居民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187公顷,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安排新增建设用地7166公顷。(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全面推进。工矿废弃地得到有效复垦,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取得重大突破,耕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2006到2010年和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分别不少于2300公顷(34500亩)和9300
16、公顷(139500亩),建设标准农田分别为10000公顷(150000亩)和30000公顷(450000亩),基本农田改造为标准农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11%和33%。(五)土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隐患部分得到治理,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六)土地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土地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市场机制逐步健全,土地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不断完善,土地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三章
17、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第十一条 科学提高土地开发利用强度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由2005年45611公顷,分别调整到48700公顷和57100公顷;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由2005年9.95%,分别调整到10.63%和12.46%。第十二条 合理调整土地农业垦殖率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农用地面积由2005年286652公顷,分别调整到288727公顷和289790公顷;土地农业垦殖率由2005年62.55%,分别调整到63.00%和63.23%。第十三条 适度开发未利用地至2010年和2020年,全市未利用地面积由2005年12602
18、2公顷,分别减少到120858公顷和111395公顷;全市土地利用率较2005年分别提高1.13%和3.19%。第二节 稳步调整农用地结构第十四条 稳定耕地面积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总量,在本行政辖区内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禁止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应尽量不破坏耕作层并有利于增加耕地。至2010年和2020年,耕地面积分别保持在107200公顷(1608000亩)和106400公顷(1596000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3.39%和23.22%。第十五条 适当扩大园地面积大力实施低丘岗地和低产林改造增加耕(园)地,至2010年和2020年,园地面积由2005年的10035公顷(1505
19、25亩),增加到10100公顷(1515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2.19%,增加到2.20%。第十六条 稳步增加林业用地支持封山育林和宜林荒山荒坡植树造林,保护现有林地,至2010年和2020年,林地面积由2005年129811公顷(1947165亩),分别增加到131900公顷(1978500亩)和133000公顷(1995000亩);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28.33%,分别增加到28.78%和29.02%。加强城镇村绿地建设和“四旁”绿化,使森林覆盖率2010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40%和45%。第十七条 合理调整其他农用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大
20、力发展规模化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形成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到2010年和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由2005年39396公顷(590940亩),分别增加到39527公顷(592905亩)和40290公顷(604350亩);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8.60%,分别增加到8.62%和8.79%。第三节 科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第十八条 逐步增加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至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量由2005年11396公顷,分别增加到12800公顷和184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2.49%,分别增加到2.79%和4.01%。第十九条 合理控制城镇工矿发展用地规模城镇工
21、矿用地2005年为13749公顷,2010年和2020年预期分别为15800公顷和198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由2005年的3.00%,分别增加到3.45%和4.32%。2005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110平方米,2010年和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分别控制在110平方米和113平方米以内。第二十条 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严格控制城乡用地规模,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至2010年和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05年20466公顷,分别减至20100公顷和189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由2005年4.47%,分别降至4.39%和4.12%。第四节 优化土地
22、利用布局第二十一条 构筑XX市“三圈一带”土地利用总格局按照“XX城市圈”建设和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要求,根据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和方向,构建“三圈一带”的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以各城区、开发区和大冶市城区(包括罗家桥街道办事处、东岳街道办事处、金湖街道办事处)、金山街道办事处、汪仁镇、还地桥镇、韦源口镇等为主,建设沿江和环黄荆山脉圈的大XX,构建“XX北部城市建设圈”;以灵乡镇、陈贵镇、金山店镇、保安镇、大箕铺镇和白沙镇、大王镇、浮屠镇、兴国镇、综合农场等为主,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构建“XX中部资源开发节约利用圈”;以金牛镇、刘仁八镇、殷祖镇、茗山乡和三溪镇、王英镇、
23、龙港镇、洋港镇、木港镇、枫林镇、陶港镇、军垦农场、荆头山农场等为主,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产业,构建“XX南部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圈”;以长江过境距离(上讫鄂州市艾家湾,下止于阳新县上巢湖天马岭)为轴线,建设国家和XX省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节点,构建“XX沿江经济带”。第二十二条 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优先安排和构建核心生态网络体系,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形成基本的国土生态屏障。维护自然山水格局,保持山体、水系自然地形地貌特征,作为生态网络的基本骨架。严格保护天然湿地、滩涂、水源涵养区,控制滨水地带的土地利用,保护区域水生环境和水质。保护
24、和恢复城乡连续的乡土生态环境和生物廊道系统,限制自然保留土地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内的土地利用活动类型和强度,严格限制蓄滞洪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等自然灾害危险区内的土地利用,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全市自然生态资源分布状况,构建“两轴六心、三片三网、两湖三楔”的综合生态空间体系。“两轴”是指长江生态走廊和富水生态走廊;“六心”包括大冶湖、保安湖、网湖、海口湖、仙岛湖和富河中游湖泊群等6大湿地;“三片”包括黄坪山林业自然保护区、大王山自然保护区、白水汤自然保护区等3大森林片区;“三网”包括长江防护林网,长江、富河、保安湖、石灰岩溶山地四片生态公益林网,以及农田和村庄林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 文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