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6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宠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打算: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
2、)。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2、沟通对题目题西林壁的相识。题:书写。西林:在江西庐山后。壁:墙壁。老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缘由。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老师泛读。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索。3、指名读诗,正音。4、团体沟通,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老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1)在学生感知庐山
3、之美时,老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凹凸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侧:高耸入云、高峻挺立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近:奇峰林立、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雾缭绕低:高耸入云(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宏伟壮丽,千姿百态(板书)(3)引导学生读中发觉一个问题:视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5)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纳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
4、山真面目引导学生探讨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看法。(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老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尝。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宠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视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妙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景象留恋来
5、回。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四、总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五、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教学总结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化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敬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育学生的学习本领;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化。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
6、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建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 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 了解诗句的意思。3 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教学重难点:1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2 背诵并默写古诗。情感看法、价值观:1 培育学生对古诗文的爱好、酷爱古诗文。2 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具打算: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教学设计:一、 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绚丽、历史悠久,绚丽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究,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
7、生辉,永放光芒,创建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老师就带你们一起相识一位特别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1、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2、 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3、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二、 学习古诗1、 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同桌互读,检查预习状况,相互指正。(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实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相互学习的习惯
8、与实力培育。)(2) 指名读,师作适当的激励评价。(3) 全班齐读古诗。2、 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1)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任务:A、依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师巡察,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2) 反馈小组学习状况师:刚才大家的探讨特别热情,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知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小组运用了什么好方法理解诗意的?(指名各小组代表说,沟通学习古诗的方法,刚好表扬、举荐好的方法)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
9、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岭峰(依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相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出示小练习(1) 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在远处_, 在近处_,在高处_,在低处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学问的积累与运用。)(2)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化莫测)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 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理解“缘”并指导写法。 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
10、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2)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3、 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验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需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视察。)(2)出示练习2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因此,我们要_就要_。(悟出的道理)(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邃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3) 指导朗读。4、 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1、。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相识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沟通。4、体会视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驾驭抑扬顿挫。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打算: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美丽。由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师:闻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欣赏了庐山后,写
12、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日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二、初学感知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相识的自勾出来。指名读。正音再来读一遍,留意停顿。三、理解感悟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日,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师生共同概括:(一)、解诗题,知作者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二)、抓字眼,明诗意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师:你们真是爱思索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
13、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从远处看庐山,像_;从近处看庐山,像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师:作者阅读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视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还专心去思索,你从哪看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三)、多诵读,悟诗情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视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妙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
14、。你能不能用美丽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供应背景音乐:师:刚才同学们特别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师:总结,对于比较困难的事物,假如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相识这个事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看法。四、升华与拓展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2、说说观后的感受。3、举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
15、道理。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教学总结: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行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原委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美、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说明道:我不相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相识庐山的全貌了。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信任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
16、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支配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沟通,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探讨,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相识事
17、物的本质,必需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觉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望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探讨。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觉,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感悟许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备。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
18、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原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干脆点拨,没有给学生思索、探讨、沟通的机会(心里担忧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当给学生充分思索、探讨的时间,最终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力导入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情愿给大家背一背,
19、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诗简洁介绍作者苏轼二、学习古诗,说诗意1、师范读2、学生练读3、诗订正读音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横看:从正面看不识:看不清真面目:全貌缘:因为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沟通)三、诵读体会启发探讨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全班探讨沟通汇报四、巩固应用1、练习背诵古诗2、默写古诗五、总结学法: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六、作业: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板书设计题
20、西林壁(宋)苏轼横岭侧岭远近凹凸各不一样不识真面目只缘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教学设计5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相识,就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视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教学
21、重点、难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驾驭抑扬顿挫。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洁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2.庐山的瀑布气概磅礴,唐代闻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出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不仅瀑布出名,山也特殊出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终一首题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西林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