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初中语文九上《出师表》 (五).docx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初中语文九上《出师表》 (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初中语文九上《出师表》 (五).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出师表专题一标题出师表课型新授课教 案 序 号专题学习目标 (说明:描述学生在本专题学习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注意与主题单元的学习目标呼应)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2、自己能翻译全文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专题学生活动设计专题教材处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回想有关诸葛亮的名言、故事、诗句。二、朗读课文1 .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味老师的读法, 并画出生字词。2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1 .要求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 .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 .简介诸葛亮四、理解
2、分析第1、2自然段1 .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 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 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 .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 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量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wei)险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 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 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 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
3、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一、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 “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 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 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 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 说“或者为出师,鬼神泣壮烈”。二、表: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写作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 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 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 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 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之连年 战争,
4、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 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 趁魏国君主曹丕(pi)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 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 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 权、泯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公 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19 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27岁:在司马徽、 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28岁:参预赤壁之战获胜。43 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 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4
5、7岁:诸葛亮向后主 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48岁:北伐街 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 相职位。蜀建兴8年。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 合。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3、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一一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4、小结第一部份的内容:(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殊是 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 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 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委
6、托不效:交给的 任务没有完成4、 昔日:生平志向学生思量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 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允许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 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wei)险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抽优生背(4)全班齐背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六、布置作业: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A.预习翻译3-7段一、检查默写1-2段(2)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二、分析课文3-5段1 .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二优
7、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 良实:亲贤臣,远小人3 .思量: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 么建议?(问题2、3)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4 .小结第一部份: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三、分析第二部份:1 .创设情境: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 从,临终时也曾经把儿子委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向来在努 力 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辈子竭尽所能,“鞠躬尽瘁 死而 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 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
8、之恩的。2 .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量自译课文:3 .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4 .独立思量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感激原因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宜自谋咨诚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表达感激之情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 句号,好不好?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 突出作者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 之言”顺势提出希翼“陛下亦宜自谋,”不导致刘 禅反感。5 .讲解“寓情于叙”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
9、历,陈述出师 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 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 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 效的一片忠心。6 .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 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 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7 .小结第三部份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一、检查复习: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二、理解分析第三部份1 .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
10、作者感情及诚意,创设 情境,进入新课。2 .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教师赋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3 .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 志坚定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二、指导划分层次结构学生环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wei)险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 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 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 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师表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初中语文九上出师表 五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人 初中语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