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docx
《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析古汉语单音词的语素之间的汉语意义引言语素化是指语言系统中非语素成分转变舄语素的过程。语素化可 作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语素化,指各种非语素成分向语素的转化, 所形成的语素既包括成词语素,也包括不成词语素;一种就是狭义的 语素化,指从独立的成词语素变成了不成词语素。本文所脱的语素化 属彳麦种情况,主要关注古代汉语单音词演变舄现代汉语中黏着性构词 语素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研究受到了苏新春(2003)的启发。苏文曾就共时变异中的 语素提出了两条主要的判断标准,一条是句法标准,即“独立使用”; 另一条是词法标准,即“重复构词”。我们结合语素化历时研究的特 点,归?出历时视角下判定语素化是否实现的句法
2、一词法标准:1)句 法层面,不能自由出现在同类词可自由出现的句法位置(郭金兑,2002), 也不具备同类词的典型句法功能词法层面,能以同一音义结合体 的身份反复参与构成不同的复音词,且构词数?量较大。单音词句法独立性的丧失或弱化不是语素化的充要条件,因舄有 些虚词在由实词虚化舄一个形态标记之彳爰(如“着、了、过”等),同 样不能独立运用,但仍然不是构词语素,这种情况不在我们的讨论范 围之内。同样,既具备构词力,又同时具备句法独立性的单音词也没有 实现语素化。所以脱,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时,我们才可以认大多数单音词语素化完成的阶段是在元明清时期,中间的时间跨度很长。着眼於语素化的进程,我们
3、又可以分舄三个阶段:语素化早期(自由):自由度黏着度,这一时期大约从战国末期至 东汉时期。语素化中期(半自由):自由度仁黏着度,这一时期大约从三国至 唐宋时期。语素化晚期(黏着):自由度1 .1语素化早期双音化在先秦已经启动,战国末期发展速度加快,语素化也是在 战国末期开始萌动的。战国至东汉时期,汉语的双音化总体上呈蓄势 待发之态,双音组合的凝固度不高,语义的分析性强,词义透明度高, 所以大量的双音组合并没有词汇化,而单音词在句法层面也比较自由, 句法自由度高。这一时期,单音词还是个自由语素,既可独立成词,偶 尔也加入双音组合,是语素化演变的早期阶段。如“侵”,先秦时既可 单独入句,又可以双音
4、组合入句。2 .2语素化中期从魏晋南北朝起,汉语双音化已经蔚然成风,很多双音组合已经 凝固成词,原先独立的单音词已经嵌入双音结构中,降格舄词内成分 (构词语素)了。这一时期的单音词既可独立成词,又可参与构词。演 变进程不一的单音词,这时都是在自由与黏着的杠杆上摇摆:有的双 音化程度已经很高,语素化程度也相应较高,单独成词时要受较多的 条件限制,黏着度高於自由度;有的双音化程度还不高,单用时还比较 自由,自由度高於黏着度,如“侵”的不同义位语素化程度不一(参附 表五)。不管属於哪种情况,它们都只能算是半自由语素了。之所以将 这一时期的单音词称之篇半自由语素,是因焉它们单用时已经不是余色 对自由了
5、,往往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有的是出现在特定语境中, 如诗歌、韵文、四字格等,如“衣”(见前例410)。又如“志”,在 南北朝至宋期间,形成了 “志+V在/存+NP/VP”的句法框架,用法已经 习语化,彳奏代这类结构多见。这种四字格或类四字格的使用,显然是受汉语韵律制约的,构成 了两个天然的音步(冯胜利,1997)。半黏着的单音词有时与某些特定成分组合也能单用。如通常不能 单用的名词,在前面加上代词“其”、“之”等,构成一个双音的韵律 词彳笈又可以单用了,如“志”。而半黏着的单音动词往往选择与副词组合构成双音的韵律词,从 而取得在特定语境中独用的资格,如“侵”从西汉起,单用的情况在 减少,而多
6、以双音组合的形式出现。“侵”与前面的单音副词(不、未、 相、交、方、稍、敢)、方位名词(外、内、东、南、北)等组合入句。董秀芳(2004)揭示的现代汉语半自由语素所能出现的多种特定 句法格式,实际上在本文所脱的语素化中期就已经形成了。3 . 3语素化晚期在唐代以彳急汉语双音化已成定势,单音词的使用已经滑向了黏 着状态的一端,黏着度大大高於自由度,所以视之舄“黏着语素阶 段”(参附表四)o这一时期,单音词独用所受到的限制比较严格,限制条件的类型舆语素化中期是基本类似的,只不过有两种现象在这一时期比较突出:一是动宾分用现象比较多见,单音名词可以单用做分用结构的宾 语,如“志”;单音动词也可以单用做
7、分用结构的宾语,如“示”。这类现象在宋代语录和元明时期口语性强的语料(如元杂剧、民 歌、白话小脱等)中,非常多见,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些用法明显减少了, 大多已被双音词所取代。这两种用法应当是语用因素造成的,它们起 到了突出、强?的作用。这类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阻碍了单音词语 素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看,却又是延长了单音词的使用寿命。其他四字 格、熟语、惯用语等格式对单音词语素化的影响,也当作如是观。lC;从理论上脱,语素化中期的半自由语素,进一步发展之彳度就会变 成完全的不自由语素,而不会变成自由语素。也就是脱其语音的依附 性会进一步增强而句法的独立性则会减弱。这种预测的根据是语法化 理论中
8、的单向性原则。按照这一原则,独立的词汇性成分的意义会在 发展中变得越来越虚灵,自由的成分会变得越来越依附,而不会相反 (董秀芳,2004) o3.单音词语素化的动因语素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诱使它发生、发展的力量来自多 个方面,我们仅就双音化、词汇更替两个方面做一些简要的探讨。3. 1双音化双音化是汉语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是学术界讨论非常多的热门 话题,相关的论着可谓是林林总总,有关的结论也是异彩纷呈。我们这 里谈到双音化,是因舄它与我们探讨的语素化问题休戚相关。要谈语 素化,不可能撇开双音化不论。双音化过程好比是双面绣:从正面看,是从短语到词的转变过程, 即由大於词的单位凝合成等於词的单位
9、;从反面看,是从短语结构成 分(词)到词内成分(构词语素)的降格过程,即从独立的词变成黏着的 语素,也就是由等於词的单位降级焉小於词的单位。前一过程,就是通 常所讨论的词汇双音化问题,彳奏一过程,就是本文所探讨的单音词语 素化问题。双音化给汉语面貌带来了很大的改变,语素化只是双音化所拉动 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中的一个环节。要讨论语素化动因,必然要谈及双 音化动因,当前学界比较认同的因素主要有韵律因素和汉语从综合到 分析的语言类型转变。下面我们也就这两方面谈谈语素化的发展。先看韵律因素对语素化的影响。汉语中合法的韵律词是一个双音步(冯胜利,1997),由单音变双 音,实际上也是篇了合乎汉语发展的韵律
10、要求,双音化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实现的。研究中我们分别将语素资料库中的语素做了共时和历时的比较, 观察的结果是,大量上古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同素同义的双音词与 之对应(如择2选择),这脱明是双音化将单音词变成了双音词,单音 词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降格舄构词语素的。语素化中期存在的大量半 自由语素,也是在特定句式中,与另一成分构成一个双音步,满足了汉 语韵律要求之彳笈才获得单用资格的,如上文所举“衣”在唐代出现的 几种特殊格式。再看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类型转变对语素化的影响。汉语从综合到分析的类型转变研究目前已有多位学者论及,如蒋 绍愚(2005)、胡敕瑞(2005;2009)、俞理明(2006)、
11、宋亚云(2006)、 墙峻峰(2007)等,其中以胡敕瑞的研究最具有理论深度。上文提到,很多单音词语素化的结果是存在同素同义的双音词与 之对应,演变的途径就是将原来单音词所隐含的要素用另一个构词语 素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了同素同义的单双音词对应关系。如体词性中 心的修饰成分从隐含到呈现(如:地三土地、峰三山峰、地三大地、峰 2高峰)、谓词性中心的修饰成分从隐含到呈现(睹,目睹、念心念)、 动作中的对象从隐含到呈现(如颔2颔首、瞑瞑目、浣三浣衣、戍 N戍边)、对象中的动作从隐含到呈现(揖2作揖、言N发言)、对象 中的动作从隐含到呈现(衣N着衣)、结果中的行篇动作从隐含到呈现 (败三击败、伤三殴伤)
12、等。4 . 2词汇更替语素化涉及的词汇更替有三种:一是新旧单音词的替换,如击一 打;二是同素同义的单音词与双音词的替换,如衣一衣服;三是异素同 义的单音词与双音词的替换,如日一太阳;浴一洗澡;睹一看见。三种 词汇替换中,数量最多的是第二种,其次是第一种,第三种情况最少。 上文3.1对第二种替换已略有所论,下文对第一、第三种词汇替换作 简要脱明。经历过新旧替换的单音词,一般也都经历了所属语义场中地位升 降的变化,通常是旧词先占主导地位,彳度来被新词所替代。被替换的旧 词有三个去向:一是发生功能分化,与新词并存於词汇系统中;二是从 句法层面隐退,在词法层面充当构词语素;三是彻底从词汇系统中消 退,
13、成舄古语词。被替换的旧词大多选择了第二个去向,也就是本文所 讨论的语素化演变。异素同义的单音词与双音词的替换,实际反映的是古今概念化方 式的不同,这一问题学界还没有深入的讨论,值得关注。影响语素化的 因素还有很多,如文体、方言、社会文化等,这都有待於今彳爰再做进一 步的研究。5 .余论我们对语素化的研究,在句法和语义方面讨论得比较多,词法方 面略有所论。其实,要深入探讨语素化问题,还可尝试从语义构词的角 度去观察,把单音词在句法中的论元结构变化情况考虑进来,注重考 察同一语义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投射到语言表层结构时,相关的 词汇表徵和句法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同一句意,如果古今的词 法、句
14、法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表达原句的各语义要素,在新句中是如 何重新组配起来的?语义的添加、删减及语义的外现形式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这些问题或许能引导我们对语素化演变问题做更加深入的思 考。【脱明】我们从先秦两汉各选六种语料,分别统计其中“衣”、 “裳”、“服”、“衣服”、“衣裳”的出现频次,比较这五个词在“衣服”语义场中的地位变化(附表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衣”、“裳”、“服”、“衣服”、“衣裳”在先秦的“衣服”语义场中都 有分布,单音词要比双音词略占优势,单音词中又数“衣”所占比重 最大。但在两汉的语义场中,“裳”、“服”在词汇系统中已经衰 落,“衣”和“衣服”的比例升高,“衣裳”基本保持
15、未变,而“衣” 的比例又明显高於“衣服”,因此,相比较而言,“衣”在“衣服”语 义场中的地位提升了,因而在句法上表现得比先秦更活跃。随着双音 化的稳步推进,原本由单音“衣”来指称的+衣服义彳爰来改用双音 的“衣服”、“衣裳”来称脱,“衣服” 一词成篇该语义场的主导 词,“衣裳”仅次於“衣服”的地位。从元明时期开始,“衣服”、“衣裳”的比例超过了 “衣”,此彳爰称脱衣物的总称时都脱“衣服” 或“衣裳”,而不再单用“衣”。双音同义词“衣服”、“衣裳”对 同义单音词“衣”的替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单音词“衣”的语素 化步伐。【脱明】“衣”做中心语分黏合式和组合式两类,黏合式的句法 自由度高於组合式(
16、熙,1982)。统计表明(附表三),“衣”的组合式中 心语的比例在下降,而黏合式中心语的比例明显上升,这脱明“衣的 黏附性增强,独立性有所减弱,同时也表明“衣”定中结构的发展与 双音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注释:汪维辉(2008)对该语素表有所订正。东汉以前,墙、垣、墉、壁是“墙壁”语义场中的四个主要成员,彼此之间的区别是:“墙”指独立的外墙;“垣”指矮墙;“墉” 是高墙;“壁”指居室四周的墙壁。“墙”自古至今在该语义场中都 占据优势,是该语义场的主导词。东汉前“垣”在语义场中占据重要 地位,但在东汉彳爰就呈下降趋势,逐渐边缘化。“墉”在先秦时期尚 有一些用例,东汉彳爰就接近於消亡,不过在彳爰代史书
17、和书面语色彩较 强的文献中还有少量用例。“壁”在战国时期尚处於萌芽阶段,东汉 彳爰在语义场中的地位已经上升,跃升舄语义场中的重要成员,但始终 没有成舄该语义场中的主导词。“衣服”语义场在先秦的主要成员有“衣”、“裳”、“服”、 “衣服”、“衣裳”等,其中“衣”是主导词。在两汉的语义场 中,“裳”、“服”在词汇系统中已经衰落,“衣”和“衣服”的比例 升高,“衣裳”的地位基本保持未变,而“衣”的比例明显高於“衣 服”。唐以彳急汉语基本双音化了,双音词“衣服”的比例最高,其次 是“衣裳”,单音词“衣”在语义场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不再是中心 成员。笔者对30多个单音词的语素化过程进行了历时?查,并对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析 古汉语 单音词 语素 之间 汉语 意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