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中学教育中学学案_中学教育-中学学案.pdf(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情节的分析理解最后的长春藤叶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文中对贝尔曼的描写,找出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鲜明对比,体现贝尔曼作为低层的小人物却有着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灵 3体会并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及精巧的结构安排 二教学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长春藤叶的意义及文章的主题的把握 2贝尔曼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最后结尾情节的出人意料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三教学设想: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从而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四教学方法:自主研习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 五课时安排:1
2、课时 六教学步骤: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他一生穷困潦倒,接触了多种多样的人物,掌握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十余年创作生涯中,写下 300 多篇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白菜与皇帝、警察与与赞美诗、四百万、西部人心、市声、滚石等。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故事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同情普通的小市民,憎恨压迫者,他创作的艺术特色是常以使人发笑的幽默,启发人们深思。他的佳作常能在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之余,引出人们“含泪的微笑”,抚慰受创伤的小人物的心灵,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可结合本文明暗线进一步理解把握)1(111)介绍故事发生的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语文 最后 常春藤 教案 中学 教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