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9篇).docx
《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9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说课稿(最新9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应聘小学数学的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本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 六年级的小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在这个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就可以进一步拓展对数的认识,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
2、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与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由于负数具有不同于自然数的抽象特点,所以怎样结合实际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就
3、是本课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说一下我本堂课的教学法。我主要采用讲授法、合作交流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法,从小朋友们熟悉的温度计出发,然后扩展到海拔高度,逐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温度和海拔进行观察、理解、探究,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进而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正数、负数、0这三者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课程内容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教学形式,根据课堂教学时的现场效果,以及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合作探索 首先,我将用多媒体展示放大的温度计图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大家对温
4、度计有哪些了解呢?你还想了解什么?同学们可以边思考边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我会请35位学生谈谈对温度计的认识,同时对学生们的发言给予实时的评价,答对了给予充分表扬,说的不准确则进行一定的引导并给予鼓励。接着我将对相关知识进行较全面的介绍:表示摄氏度,表示华氏度,我国一般用摄氏度计量温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称为零上摄氏度,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称为零下摄氏度。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补充常识性知识,也能够自然而然的引出后面的课程内容。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给出一组图片,展示的是上海、北京两个城市的温度,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充分交流以及我的恰当引,帮助学生认识到:上海的气温比0摄氏度高,北京的气温比
5、0摄氏度低;突出0摄氏度是零上气温和零下气温的分界点(板书)。从而引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并适时指导读、写的方法:零上4摄氏度记作“+4”(板书);零下4摄氏度记作“4”(板书);“+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也可以写成4。这样学生就对正数与负数有了初步感知,并掌握了读写的方法。 2、小组合作深入思考 我用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片,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海拔高度”的含义,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接着安排学生集体交流,适时询问学生是否有了解,如果有则请学生发言,如果都不知道,我就简要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明确图中的虚线表示海平面,也可以把它看作0米(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珠峰海拔8
6、844米(板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板书)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再次进行观察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发现珠峰高度在海平面以上,可以用正数表示,而吐鲁番盆地高度比海平面低,可以用负数表示,从而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3、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两组例子进行思考:可以把这些数分成几类?学生观察板书,小组合作,分类比较,在充分交流后,学生可能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这时如果学生的结论不够全面,我就会适时地进行适当补充,完善学生的理解。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4、回归生活实践应用 学生对正数、负数有了全面的认识,个
7、个跃跃欲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提高,我会选取教材中的一些题,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练习、拓展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我将采用边想边练边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巩固对正数、负数的形式上的认识之后,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其它事例,加强其对负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5、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本节课的内容较为抽象,我主要是通过安排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方法来逐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学生在自己的探究和讨论过程中,其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最后,我将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是否也存在着负数,从而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负数的理解。 在板书设计方面,我会
8、用简洁、工整的方式书写各个例子中的正数、负数和0,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 根据教材和学情,我在本节课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导入,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机会,帮助其感悟正数与负数的意义。这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通过多媒体图片的形式,避免了纯粹学习正负数意义的抽象性。 在课堂随机提问以及小组讨论中,我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知识的技巧和方法,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课堂气氛。此外,以学生熟悉的温度计作为学习素材,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
9、不但体会了负数产生的背景,还体验到了数学源自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10、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
11、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
12、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在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基础上,我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马上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
13、,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行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应用程度。针对算式9+5=,我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给予鼓励。 第五环节,介绍拨计数器的方法。我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 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基础。这部分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环节,为了帮助学
14、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9+3=;6+9=。 (1)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巩固“凑十法”。 (2)“看图列示,解决问题”。目的是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教学时先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3)“登山游戏”。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合作意识。 4、总结提升,复习小结。 总结本课的知识点,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5、。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不仅让孩子们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帮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小学数学说课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孩子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
16、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经过对教材的理解的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3、与
17、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数。 教学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二、教法和学法 1、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1、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他们对100以内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
18、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孩子们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2、数植物的种子,首先向学生展示1粒种子的大小,接着让孩子抓一把进行估数,这时也是想通过操作建立数感,但这数感建立已进一步扩展到了视觉,触觉,和空间的范围,然后动手数一数,通过数数达到要验证估计是否准确,学生主动探索数数方法的目的。最后以汇报的形式与全体进行交流。学生数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些是方便快捷,也有些是繁锁缓慢,在这时,对于各种方法的优劣我不进行评论,而是让各种方法得以展示,至于哪一种方法较好,孩子们在操作中是能够体会到的。 3、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物品
19、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孩子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在这插入课本36页的练习题2这幅小皮球图,我认为并不重在数出100,而在于用什么方法来数,由于有格子,整齐排列,又有色彩间隔,学生可以较好的去思考以不同方法数出皮球的数量,可能会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二十个二十个数,五十个五十个数,前面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20、。 4、数数。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以竞赛形式练习数数,使得课堂气氛热烈、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知识在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巩固。 猜数游戏的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孩子的数感。游戏中部分孩子不断提醒同伴“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另一部分孩子在帮助下所猜出的数不断接近目标数,直到猜中。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对100以内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5、生活中的数 100以内数生活中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说一说,让孩子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如此贴近,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小学数学说课稿
21、篇四 说教材及学情: 我授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认识几分之一。 这部分教材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感知几分之一,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分数,教材提供了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系,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整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可是“分数“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数。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方法和经验,对于轴对称图形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对折后两部分大小是相等的。学生
22、已经有了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组织有效的活动,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提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2、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分数产生的意义。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数学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分月饼) 二、探索交流,形成概念。 1、初步认识二分之一。 (1)只有一个月饼,想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应该分多少呢? (2)这一份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3)学着写一写、读一读 (4)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23、为什么? 2、认识四分之一 3、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折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 1、教材93页做一做1题。 2、读一读、写一写 3、读分数,说含义 四、拓展练习。 1、下图涂色部分能用分数四分之一表示吗? 2、比比你的眼力。 五、总结。 说设计理念: 1、 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初识分数 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数学好玩,由学生身边的生活,创设问题情景,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初步感知分数的含义。 2、 活动延伸,触类旁通 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于分数的再次认识,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动手操作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分数的含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说课稿 最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