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4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4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函数的单调性是必修1第一章第 3 节, 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教案模板 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之一,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比拟几个数的大小、求函数值域、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学问的综合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本质熟悉。也为今后讨论详细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预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上述教材构造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根底学问目标: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明确把握利用函数单调性
2、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洁函数的单调性; 力量训练目标:培育学生严密的。规律思维力量、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争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 难点。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熟悉过渡到函数增减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到达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 教法 在教学中我使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索,在思索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
3、方法, 三、学法 提倡学生主动参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育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沟通与合作的力量”。数学作为根底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纳着重于学生探究讨论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争论、归纳。在课堂构造上,我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观看归纳形成概念争论讨论深化概念即时训练稳固新知总结反思提高熟悉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当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详细谈一
4、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量,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1、由详细的数列实例引入: 观看以下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篇二 一次函数的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依据所给条件写出简洁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力量目标 1、经受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进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进展学生的
5、数学应用力量。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进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经受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展学生的数学应用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依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毕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请看: 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 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 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 0.
6、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1千克、 2千克、 3千克、 4千克、 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 3厘米,当挂 1千克物体时,增加 0.5厘米,总长度为 3.5厘米,当增加 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 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 0.5厘米,总共增加 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 1千克,弹簧就伸长 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 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 100升,汽车每行驶 50千克耗油 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
7、.18x或y=100 x) 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殊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 例1:以下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 y=x6;y= ;y= ;y=7x A、 B、 C、 D、 分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殊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不是一次函
8、数,答案为B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篇三 函数的概念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根底学问在数学和其他很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特别亲密;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根底学问;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详细表达;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拟、与其他学问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根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详细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9、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学问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学问背景,活动阅历和理解走入今日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到达理解学问、把握方法、提高力量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索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学问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靠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根底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
10、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本钱节学问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连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行,会求简洁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推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把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学问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留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争论,运用猜测、观看、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究发觉学问,找出不同点与一样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对全体学生,依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
11、要让学生学会本节学问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争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教师的帮助讲解,培育学生的实践力量和和大胆创新意识,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2)、让学生自己争论给出结论,培育学生的自我动手力量和小组团结力量。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函数课题的引入(用时一分钟)配着简洁的音乐,从简洁的例子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入函数的。学习上听着悠扬的音乐,让同学们的视线全留意在教师所讲的内容上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会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中
12、进入函数的世界,表达了新课标的理念:从学问走向生活 学问回忆:初中所学习的函数学问(用时两分钟)回忆初中函数定义及其性质,简洁回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定义及简洁作图仔细听教师回忆初中学问,发觉异同在初中学问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内容探究、求知。即复习了所学内容又做了马上所学内容的铺垫 思索与争论:通过给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时四分钟)给出两个简洁的问题让同学们思索,叙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熟悉函数结合教师所回忆的学问,结合自己所把握的学问,思索教师给出的问题,小组形式作争论,从简洁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引出本节主要学问,回忆前一节
13、的集合感念,应用到本节学问,前后联系、连接 新学问的讲解:从概念开头讲解本节学问(用时三分钟)具体讲解函数的学问,包括定义域,值域等,回到开头提问局部作答做笔记,用心听讲讲解函数概念,由学问讲解回到问题身上,解决问题 对提问的答复(用时五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开头所提的两个问题,然后同个互动给出最终答案通过与教师共同争论答复开头问题,总结更好的把握函数概念,通过问题来更好的把握学问 函数区间(用时五分钟)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简洁明白的方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根底上引入另一种方法 留意点(用时三分钟)做个简洁的的回忆新内容,把难点重点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住通过问题答复,概念
14、解答,把重难点给出,提示学生留意内容和学问点 习题(用时非常钟)给出习题,分析题意在稿纸上简洁作答,回答下列问题通过习题练习明确重难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住,课后学生在做进一步的联系 映射(用时两分钟)从概念方面讲解映射的意义,象与原象在新学问的根底上了解更多学问,映射的学习给以后的学问内容做更好的铺垫 小结(用时五分钟)简洁叙述本节的学问点,重难点做笔记前后学问的连贯,总结,使学生更明白学问点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熟悉,获得熟悉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纳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纳问题探究式
15、的教学方法进展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精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学问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讨论函数打下了根底。 在培育学生的力量上,本课也进展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索,培育了学生的实践力量、观看力量、推断力量;通过提醒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育了学生的辨证思维力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育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沟通力量;通过案例探究,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力量。 虽然函数概念比拟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根本上能很好地理解
16、了函数概念的本质,到达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表达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人教版高三数学教案 篇四 学习对数函数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根底上,使学生把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把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洁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争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讨论,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归纳的思维力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把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7、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日我们一起再来讨论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日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讨论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识的函数动身,再讨论其反函数。这个熟识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日就是讨论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
18、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限分成两种状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详细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精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别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局部。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详
19、细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依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认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对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状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答复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登记来。 最终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比照记忆。(特殊强调它们单调性的全都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肯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稳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