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3篇.docx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3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教案3篇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展估量和测量 2提出测量中的冲突问题 (1)在刚刚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沟通的不便利,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提醒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
2、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看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看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日我们来学习量比拟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
3、有多长。 3观看自己的刻度尺: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争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预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四稳固反应 五进展练习 1假如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争论沟通,想方法。可以有许多
4、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日学了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计量单位的教学从长度单位开头,厘米和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本单元要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能用这两个单位计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内容分四段编排,先是有关线段的学问,然后教学厘米,接着熟悉米,最终是实践活动量一量。这样编排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线段是测量长度的对象,它的有限长度是可以量的,线段的直使测量长度比拟简单。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从熟悉线段开头。另外,一年级(上册)熟悉体,一年级(下册)熟悉形,二年级(上册)教学线,也表达图形学问的进展。 其次,学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触厘米的时机较多,
5、形成1厘米的观念,把握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或画线段的方法都比拟简单。先熟悉厘米,然后教学米,便教利学。 第三,教学厘米和米,要用它们计量物体的长度。编排实践活动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学问,进展动手实践的力量。 1 熟悉线段要体会它的特点。 直是线段的特征之一。第48页例题中一根线放在桌上是弯曲的,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它就直了。联系这些现象与活动,教材指出: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在首次引出线段的时候,就让学生清晰地知道线段是直的,也感受线段是有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接着画出线段的图形,形象地表示出线段是直的,是有端点的。由于线段具有直的特点,所以画线段要沿直尺的边,
6、或者用有直边的其他工具。想想做做第1题在四个图形中看出哪些是线段,要依据直的特征作出推断,从而加强对这个特征的熟悉。 每条线段都有确定的长度,是可以比拟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再要求学生分别折出比这条折痕长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过折和比,体会每条线段都有长度,而且长短不同,可以比拟。 很多物体的边、很多图形的边都是直的,都有两个端点,有确定的长度。把这些边抽象地看成线段,是数学化的表现。 想想做做第35题都是在两点之间画线段。第3题只给出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4题给出三个点,每两点之间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能画出3条。第5题给出四个点,每两点之间
7、都能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出6条。这些题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把握画线段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全部连线中线段长度最短等学问作了渗透。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忱。 2 教学厘米,要通过多种活动建立清楚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应用到详细的测量中去。 第50页例题量课桌的长,这时还没有教学长度单位,还不会用尺量长度。因此,鼓舞学生选用文具盒、铅笔等工具进展度量。由于各人选择的工具长短不一,导致度量结果的表达不全都。设计这项活动有两个目的: 一是体验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一样的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确定的、全都的结果,从而导
8、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尺。 熟悉厘米在直尺上进展,由于直尺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学习用具,上面有厘米。通过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长;用手指在尺上比画1厘米,体会它的长度;联想长大约1厘米的物体,把1厘米的长度保存在记忆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反复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长度观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长度,能增加1厘米的观念,也为量长度和画线段作预备。由于2厘米(或5厘米)是2个(或5个)1厘米连起来的长度,量物体的长是看这个长度里面有几个1厘米,画若干厘米长的线段是连续画出若干个1厘米长。这样,在熟悉几厘米的过程中,加强了对1厘米的体验。估量长度的时候,假如估量它里
9、面大约有多少个1厘米,不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拟抱负的结果。 3 教学米,要通过多条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页例题教学量比拟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体会1米。第一个层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长度是1米。再通过操作体会1米的长度,如1米大约有5枝铅笔那么长、大约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长度、大约是一张课桌的长这些操作,有时把米尺横放着体会,有时竖直着体会,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其次个层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仅教学了两个单位间的进率,还通过100个1厘米的长是1米,间接地体验1米的长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里的8米8厘米的时候,由于认数范围还在1
10、00以内,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与8厘米比长短,应当从1米比1厘米长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长得多。第三个层次是用双臂比画1米大约有多长,通过动作把对1米的感受表达出来;查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进一步熟悉米。 能不能在简洁的情境中正确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是不是清晰和坚固。第53页第3题在量出身高中1米长的那段以后,剩下的局部不够1米,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能进一步体会米和厘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在此根底上,第4题为4个物体的长度选择相宜的单位,如床长2()。可以先想一想家里的床,由此选择米作单位。还要想一想假如用厘米作单位,那么长2厘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小学 年级 数学 上册 复习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