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_1.docx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_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
2、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
3、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王鹏坚持晨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自主探索、合作
4、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例1、例2和例3时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尝试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然后联系数的含义着重讲解竖式,帮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进行比较,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接着组织学生探讨、交流,从而明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除完后仍有余数,在商的个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和“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占位,点上小数点再除”的计算方法。最后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验算,使学生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整节课学生始终在主动探究,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现
5、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获得信息。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五(1)班的体育健将王鹏。(课件出示情境图)我们来看看他这个月的锻炼计划吧!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并汇报) 2理解题意,尝试列式。 要知道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列式呢? (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就是把22.4km平均分成4份,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2.44) 3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这个除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与以往所学算式的不同之处) 揭示课题:这就是
6、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什么是平移以及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增强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老师做关窗、拉黑板的动作。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平移现象。 追问: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平移的现象?学生答:升旗,缆车,火车在笔直的铁轨上开等。
7、 2、生成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图。 先让学生说出虚线部分和实线部分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感受平移,并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并数一数。(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纠错。之后组织全班交流
8、。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格,你觉得对吗?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怎样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判断,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4)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
9、师巡视。 (5)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3、应用新知 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 (1)学生独立画图。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辅导。 (2)组织汇报。 学生一边用投影展示画出的图形,一边汇报是怎么画的。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画法:一种方法是先确定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找出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再将这四个对应点依次连接起来;另一种方法是找每条边平移后的对应边。 4、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
10、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平移的现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
11、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
12、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
13、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
14、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
15、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 3、在里填上“”“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455页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逐步培养学生“说”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操作的思维含量和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6、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填空。 指名学生回答,并讲一讲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就是5的2倍,2个5等于10(只)的思考过程。 2摆小棒。 老师在投影仪上摆5根小棒,然后问:老师摆了几根小棒?(5根) 提问:谁愿意到上面来摆小棒? 请一名小朋友到投影仪上来摆小棒,其他小朋友在桌面上摆小棒。 如果小朋友们摆的小棒是老师的3倍,应怎样摆?(学生继续操作。) 提问:你是怎样摆的?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 学生摆的根数是老师的3倍,就是摆5的3倍,5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学 设计 精选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