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测量》教案.docx
《人教版《测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测量》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根本技能。 2.体会设计试验、试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育学生学会写简洁的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学问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学问。 2.通过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仔细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
2、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马上召开秋季运动会,初二(3)班的李教师和本班四位参与4100 m接力赛跑的同学到运动场进展赛前训练。练了一会儿,同学们开头争论:甲、乙两同学都认为丁同学跑步途中的速度越来越慢;丁同学则认为甲、乙的观看都不精确,他感觉自己跑步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李教师看到同学们争辩起来,笑了笑说:“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证明丁同学跑步速度是越来越慢,还是越来越快的呢”? 如图1
3、,让小车从斜面滚下,观看小车的运动速度是否转变?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学生思索:只要测量出丁同学跑步的速度就简单推断了。 结合详细例子提出物理问题,便于学生思索答复。 【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试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 沟通总结: 试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试验依据的原理是v=,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主要试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 停
4、表的作用是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使用停表前应观看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使用停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头转动;其次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临时停顿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快速回到零点。 金属片的作用: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 1.试验前的预备 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停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 学生练习用停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头数数:“5、
5、4、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快速启动停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马上按下停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娴熟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精确些。 学生阅读思索并通过沟通争论进展答复。 学生按要求操作。 为后面的分组试验做好必要的预备。 要求按图2组装器材,留意调整斜坡坡度,小车运动究竟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简单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 根据以下步骤进展: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依据测
6、得的s1、t1,利用公式v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教师巡察,随时发觉学生消失的问题,赐予辅导,订正错误操作。 数据展现:将几组学生填好的试验表格用投影展现出来,比照每组的试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试验求得的不同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 争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
7、没有意义的。 思索: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一样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需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试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原理、试验器材、简洁的试验步骤、试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试验结果。在试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试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试验报告的内容。 (1)不一样。由于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可以依据公式v3=进展计算。 (3)由于不同时间或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课堂小结】 学生答复或与同学们
8、进展沟通,教师恰当总结。 人教版测量教案2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教学重点: 熟识所学实际测量的学问,能正确应用所学的学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根本练习 口算。P.145页口算(四)。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学问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展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让学生看P.87页
9、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拟它们的面积,你发觉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根底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外形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根据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0、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假如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假如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索题。 人教版测量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第22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展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
11、位进展一些直观推断。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展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的学问,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直尺)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谁能用手势比一比,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导入:我们已经熟悉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量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
12、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展了估量,谁估量得比拟精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展验证。 3、学生动手测量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拟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拟准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熟悉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熟悉) (二)熟悉毫米 1、初步熟悉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相互指一指。 提
13、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晰)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知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觉,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熟悉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刚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由于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
14、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相互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直尺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沟通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略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
15、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留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察引导。 三、稳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毫米”这位新朋友,并探究出了“1厘米=10毫米”。你能运用刚刚所学的学问完成下面的练习吗?情愿挑战一下自己吗? 2、学生依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依据图示读出刻
16、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便利。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日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情愿和大家共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日我们熟悉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精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附:板书设计 毫米的熟
17、悉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第2课时:分米的熟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教学目标】: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适宜的长度单位,熟悉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受测量的过程,进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加强与同学的沟通,培育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仔细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把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预备】:
18、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过程】:教学重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熟悉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 3、一张课桌宽约( ),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提醒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需熟悉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熟悉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
19、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制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相互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精确不精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
20、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比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精确。 2、指名汇报沟通。 三、稳固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习的价值在于应用。刚刚我们一起熟悉了“分米”这位新朋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测量 人教版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