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篇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详细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细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冲突问题带到肯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争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争论的根底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量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量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量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争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量方法,只要他
2、们说得合理,就应确定。在试商的 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展试商,但在详细的计算时,会发觉“9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争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2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受、体验、探究”。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意情境的创设,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表达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学问,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觉问题,从而去经受发觉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
3、中,学生通过观看、探究、沟通、归纳等方式经受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阅历,体验发觉规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但是在这节课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虽然能够通过例题找出积的变化规律,但是仍有局部学生并没有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的练习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局部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展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加练习,也多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索。 2、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沟通,从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有局部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沟通。这局部学生主要是可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
4、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留意多给学生鼓舞,多给学生信念,使学生畅所欲言。 3、由于学生参加度不够,导致课堂进度受影响,设计的稳固练习题没有全部进展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3 我出示教材第19页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看图,进一步说明: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头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同样多”、“多”或“少”。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其他物品,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比方,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假如回来的羊的只
5、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再如,人们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假如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丧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根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以后,随着语言的进展渐渐消失了数词,随着文字的进展又创造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例如,巴比伦数字就是用一个类似三角形的符号来表示1,两个这样的符号表示2,三个这样的符号并排表示3九个这样的符号表
6、示9,10就将这个符号横放来表示(板书出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用一竖表示1,两竖表示2五竖表示5,6就用一横加一竖来表示,依此类推7就用一横加两竖来表示9就用一横加四竖来表示(在巴比伦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中国数字)。除此之外,还有罗马数字、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数字下面对应地板书出这些数字)。阿拉伯数字,其实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而是印度人创造的,公元八世纪前后,由印度传人阿拉伯,公元十二世纪又从阿拉伯传人欧洲,人们就误认为这些数字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后来就叫做“阿拉伯数字”。随着社会的进展,人们的沟通也越来越多,但各个地区数字不同,沟通起来很不便利,以后就渐渐统一成现行的阿拉伯数字(对应
7、着上面,板书:1、29)。后来人类对数的熟悉渐渐增加,数认得也越来越大,假如每一个数都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很不便利,也没必要,这样就产生了进位制。古代有十进制,还有十二进制、六十进制等等。由于十进制计数比拟便利,以后渐渐统一采纳十进制。经过很长时间,才产生了像现在这样完整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4 本单元是在学生熟悉万以内数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把握更大数的读写,熟悉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亿以内数的熟悉、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熟悉。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拟少,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
8、而言有肯定难度,但他们特别乐于承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纳的是创设情境,合作沟通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育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学问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提高用数学学问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些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全部的0又都要写下来。教学时往往会消失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状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我让学生在读数和写数时都画上分级线,强化四位一级,这样可以比拟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时针对局部较弱的学生,让他们自己用硬纸板制作数位
9、挨次表,每次读数和写数时先在数位挨次表中进展,娴熟后再渐渐的用四位分级的方式进展,感觉效果是比拟好的。但是在这里肯定要留意一个问题,就是分级肯定要从右往左,最终一个数级不肯定能满意4个数位。这样时间长了以后,学生把握的还是比拟好的。让学生借助数位挨次表去发觉、去体会、理解这些学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5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拟轻松。比拟胜利的是新知的探究: 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转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由于学生有肯定量角的根底,可能他
10、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假如不会,再实行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预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方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拟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真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消失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应在实物投影上,的确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抱负。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终从射线的端点动身,
11、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力量。“你们喜爱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拟便利。学生同桌沟通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快乐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快乐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胜利的乐趣,那么我呢?固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教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当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慨着。 另外:当消失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消失问题。主要消失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始终向外看,由于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随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