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篇.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集锦7篇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熟悉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熟悉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熟悉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一样,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拟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沟通,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
2、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帮忙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到达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依据实际状况估量出物体的质量,进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
3、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现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殊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阅历,说一说在图中发觉的数学信息。 师生沟通:我们在买东西时,常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识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爱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教师昨天在超市
4、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精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作了铺垫。】 嬉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嬉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比照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相互说一说。 【品析:在嬉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嬉戏中开头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索
5、。】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熟悉“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严密联系,积存生活阅历。 观看沟通: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教师预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拟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预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
6、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稳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教师预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比照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提练方法:操作后沟通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质疑沟通: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拟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熟悉天平。 (1)看一看: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
7、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展推断,并说明推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把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拟。最终通过说诞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稳固对1克的熟悉。【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拟轻的物品,同时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熟悉“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出例如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多请一些学生来提
8、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小结: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教师预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教师预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沟通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拟:小组内每个同学轮番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
9、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嬉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精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展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比照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精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熟悉克的根底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觉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详细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识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熟悉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熟悉盘秤。 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看,
10、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识别。 (2)熟悉弹簧秤。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看,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熟悉体重秤。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看,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通过对三种秤的观看,你发觉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熟悉用
11、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熟悉。】 三、反应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沟通,比方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穿 这节课我们不但熟悉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熟悉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熟悉克和千克的。由
12、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头,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局部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熟悉 计量比拟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比拟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拟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
13、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稳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估量力量。题目要求比拟简洁,但越简洁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阅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坚固把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看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依据物体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质量单位进展表达和沟通,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估量力量。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
14、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敏捷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学问,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稳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育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忙学生积存估量的阅历,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常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量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15、教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量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借着学生的兴奋心情,提出估量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教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量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沟通苹果的轻重大小,估量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例如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量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体验法,通过争论沟通,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根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比照自己熟识的物品质量,估一估
16、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看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觉规律。 (4)争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量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育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例如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量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觉的信息。
17、 (3)鼓舞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展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留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量。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你估量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拟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阅历,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
18、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量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量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假如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假如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沟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底,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熟悉”“100以内数的熟悉”,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熟悉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
19、数计算的根底,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需让学生切实学好。 一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挨次和大小比拟、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规律构造。 二教学总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确立了本单元的总目标: 1让学生经受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熟悉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展估量。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20、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习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通过复习进一步稳固所学学问,使学生能够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加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沟通等活动使学生把握所学学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学生的仔细审题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喜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预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觉、启发谈话、
21、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争论、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练习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你们喜爱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爱玩什么?今日教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愉快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些学问,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展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习中来。) 二、回忆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
22、主整理,实施制造 昨天教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展整理与复习,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沟通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沟通,教师巡察,把握学生整理的状况。 (二)沟通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现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观赏沟通。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仔细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特别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学问体系,让
23、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熟悉。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来进展重点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沟通,既帮忙学生对所学的学问进展回忆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学问系统,又培育了学生间的合作沟通,体验到了同伴相互沟通的学习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学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习,重点突破 1.总复习第13题 引导学生观看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依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习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争论、沟通,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
24、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长,整体深化 1练习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依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索,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习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依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把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沟通。 3.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廉价? 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确:通过比拟三种袜子
25、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廉价。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育学生独立思索的力量。给学生制造一个用眼观看,动脑思索的的时机。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把握原来的学问,才能挖掘新的学问。培育了学生初步归纳的力量,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
26、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预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廉价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培育学生实际应用的力量。)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足? 2、教师评价总结。 今日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精彩,大家不仅学会许多了学问,还情愿和同学们在一起共享所学到的学问,教师真快乐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许多的,盼望你们能敏捷运用
27、我们所学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精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鼓励学生在学问、技能、情感态度上进展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习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习,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方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究竟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洁的统计图表学问,初步
28、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把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依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洁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根本思想方法,熟悉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敬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拟、分类,能正确地进展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依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存了较多的生活阅历,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洁的分析,能和同伴沟通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亲密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
29、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竞赛、春游的人数状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根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学问是为生活效劳的。教学内容更加注意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留意让学生经受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舞学生参加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育动手实践力量和独立思索力量,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沟通。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使学生经受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下列问题。 数学思索: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依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洁的问题,并能够进展简洁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四周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
30、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熟悉简洁的统计过程,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下列问题,同时能够进展简洁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进展数学思索,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答复简洁的问题,同时能够进展简洁的分析。依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熟悉简洁的统计过程,能依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下列问题,同时能够进展简洁的分析。 教学难点
31、: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争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爱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爱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爱,假如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适宜。 (指名学生答复,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爱红色,学校就打算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
32、刚说的只是依据自己的喜好来打算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爱的呢?(学生可能答复,调查全校学生喜爱的颜色。) 教师追问:假如我们现在要立刻把信息反应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爱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爱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展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爱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争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刚我们确定
33、了要在班级里进展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当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指名学生答复。) 学生争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答复:把自己喜爱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爱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教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便利?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拟简便的方法,现在由教师公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爱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
34、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觉。)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爱的人数加起来,假如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消失了错误。) (2)师:喜爱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适宜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依据分析的状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35、1、学问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详细物体,通过观看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熟悉轴对称图形的一些根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熟悉、制作和观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悉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精确推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看、争论法。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好玩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擅长发觉的眼
36、睛,就能发觉很多的学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觉哪些好玩现象? 2、(学生自由答复)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飘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美丽呀,认真观看可以发觉,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学问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跟对称有关的学问。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看,体验对称。 1、观看图形,发觉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形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觉吗? (2)引导学生从外形、花纹、大小、图案上观看。 (3)学生汇报沟通自己的发觉。 树叶图:
37、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假如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展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展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比照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忙学生理解有剩余
38、的状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比照,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经受熟悉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看、概括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精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受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
39、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准备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翻开冰箱一看,发觉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慧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展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预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毕竟应当怎样解
40、决呢?这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加其中并思索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剧烈的求知欲望,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寻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沟通猎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41、(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消失有剩余的状况。 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沟通发觉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沟通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学生用算式表示刚刚摆的过程,教师巡察,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板书标准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沟通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构造。 比拟两次分草莓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教师随学生的答复,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阅历,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比照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学问的空间。】 三、反应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根底上,引领学生准时消化汲取,请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表达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