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9篇.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9篇.docx(5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总9篇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熟悉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熟悉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拟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熟悉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一样,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拟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沟通,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
2、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亲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帮忙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熟悉上升为理性熟悉,到达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依据实际状况估量出物体的质量,进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习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习克和千克,建立
3、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现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殊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阅历,说一说在图中发觉的数学信息。 师生沟通:我们在买东西时,常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识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爱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教师昨天在超市
4、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精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作了铺垫。】 嬉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嬉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比照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相互说一说。 【品析:在嬉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嬉戏中开头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索
5、。】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熟悉“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严密联系,积存生活阅历。 观看沟通: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教师预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师生小结:计量比拟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预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
6、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稳固1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活动:在教师预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比照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提练方法:操作后沟通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质疑沟通: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拟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2.熟悉天平。 (1)看一看:出示天平。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黄豆的过程。 (
7、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展推断,并说明推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把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拟。最终通过说诞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稳固对1克的熟悉。【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拟轻的物品,同时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力量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熟悉“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出例如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看,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多请一些学生来提
8、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小结: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教师预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教师预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沟通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操作比拟:小组内每个同学轮番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
9、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嬉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精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展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比照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精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熟悉克的根底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觉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详细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识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熟悉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熟悉盘秤。 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看,
10、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识别。 (2)熟悉弹簧秤。 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看,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熟悉体重秤。 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看,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通过对三种秤的观看,你发觉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熟悉用
11、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熟悉。】 三、反应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沟通,比方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穿 这节课我们不但熟悉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熟悉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熟悉克和千克的。由
12、于这一节是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头,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局部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熟悉 计量比拟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拟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比拟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 比拟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
13、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稳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估量力量。题目要求比拟简洁,但越简洁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阅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坚固把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看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依据物体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宜的质量单位进展表达和沟通,进一步培育学生的估量力量。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
14、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敏捷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学问,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稳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育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忙学生积存估量的阅历,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常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量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
15、教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量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借着学生的兴奋心情,提出估量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教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量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沟通苹果的轻重大小,估量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例如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量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加实践体验法,通过争论沟通,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根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比照自己熟识的物品质量,估一估
16、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看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觉规律。 (4)争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量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育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例如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量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觉的信息。
17、 (3)鼓舞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展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留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量。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方法。你估量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拟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阅历,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
18、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量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量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假如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假如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沟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详细物体,通过观看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9、熟悉轴对称图形的一些根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熟悉、制作和观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悉轴对称图形的根本特征,精确推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看、争论法。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好玩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擅长发觉的眼睛,就能发觉很多的学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觉哪些好玩现象
20、? 2、(学生自由答复)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飘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美丽呀,认真观看可以发觉,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学问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跟对称有关的学问。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看,体验对称。 1、观看图形,发觉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形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觉吗? (2)引导学生从外形、花纹、大小、图案上观看。 (3)学生汇报沟通自己的发觉。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
21、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4)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外形和大小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假如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局部。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究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二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