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汇编十篇 【教学内容】义教课标试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6-58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肯定的比进展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肯定的比,将一些简洁图形进展放大或缩小。 【教学重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难点】按肯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预备】多媒体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自学反应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最简整数比。 3、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这幅图纸的比例尺
2、是多少? (1)学生尝试独立求比例尺。 (2)汇报沟通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关键点拨 1、求比例尺。 (1)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先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成最简整数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点? 比例尺是前项或后项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样表示? 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1:500000)或(线段比例尺) 2、求实际距离。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大约是10c,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 (2)学生尝试独立列比例解答。 (3)汇报沟通 解:设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x厘米。 5000
3、000 5000000c50 (4)你觉得在求实际距离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实际距离一般用千米做单位。 3、求图上距离 (1)学校要建一个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操场,你会画操场的平面图吗? (2)学生尝试画操场的平面图。 (3)汇报沟通 你是怎么画的?【依据图纸大小确定比例尺,可以是数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线段比例尺,依据所确定的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再画图,画图后还要标上比例尺。】 三、稳固练习 1、课本第53页练习八第1题求比例尺。 2、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3、课本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四、共享收获 畅谈感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听课随想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创设情境
4、,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怀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聘请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其次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同事大局部都是600元,少数超过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哄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
5、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I 月工资30002023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问题1请大家认真观看表中的数据,争论答复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哄骗了李叔叔?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刚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哄骗。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学问,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由于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 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消失了两个特殊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大
6、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当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拟合理呢?请大家观看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忙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争论: 生1:我们小组争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拟好的,由于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700元比拟合理,由于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殊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生:600元
7、师:600在这里消失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二、探究新知。 板书: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消失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详细的问题,我们应当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与集体舞竞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状况。(单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
8、51,1.51,1.51,1.52,1.54,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拟适宜? 学生小组合作。依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拟匀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供应参加数学活动的时机,使他们在思索,探究,争论。沟通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分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急的训练,预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发动
9、中选择一名去参与竞赛:(出示两名运发动成绩) 甲:9.5109.49.59.79.59.49.39.49.3 乙:109108.39.89.5109.88.79.9 看到两名运发动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测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 生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 生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10环的多。 生3:我想应当看看他们的平均分。 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舞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教师,平均数一样,都是9.5。 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9.5。 生2:9.4也消
10、失三次,9.4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 师:固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方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 生:乙的众数是10,所以乙获胜的时机大一些。 师:在平均数一样时,我们应当看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敏捷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表达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依据统计量进展简洁的猜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从而更加喜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
11、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分,依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适宜的统计量。 案例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头,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加中引发他们的理性熟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索和沟通,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觉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适宜的。让学生从详细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争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看、分析、争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根底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一样,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
12、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拟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学问。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索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依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加者,主动参加到学生的争论中,对学生的熟悉起到帮忙和促进的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育学生的迁移力量、规律思维力
13、量,并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省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教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索: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外形?(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方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答复。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方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忱的):教师将它捏成长方体
14、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方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假如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宏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刚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方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肯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需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日,就让我们来共同讨论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受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
15、准备怎么去讨论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争论讨论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展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沟通: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依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假如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很多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假如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
16、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稳固公式 V、S、h各表示什么? 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终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答复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例如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长:同学们到工厂参
17、与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供应了自主探究的时机。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
18、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根底。 2借助详细情境,在观看、争论中发觉规律。 教学中,通过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观看、争论中发觉“把一样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阅历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由于正、反比例表达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把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阅历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胜利的喜悦。 课前预备 教
19、师预备 PPT课件 学生预备 玻璃杯 直尺 水 试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依据什么公式进展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状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假如底面积肯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假如高肯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假如圆柱的体积肯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
20、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育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在详细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展观看。 师:观看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看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看,再一列一列地观看,并思索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状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表中有哪两种量?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相对应的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模板 汇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