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5篇.docx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5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5篇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偶句的运用。 3、熟悉贾谊对秦代_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快速灭亡的缘由。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表达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快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终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肯定程度上带有主观颜色;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颜色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要讲清这一点就很难。此外,还要考虑到本文的背诵量较大,要使学生既能背得顺畅,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2、教学方
2、法: 课文练习只要求背诵最终三段,也是出于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考虑,但从教学的需要来看,背诵全文是大有好处的。为此,拟采纳诵读教法。 背诵应有严格要求,但个别地方可以放宽。如第2段列出九国的挨次是“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而第5段则是,“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据此可以看出,的根本排列方法是以山东六大国置前,三小国置后,至于六大国中孰前孰后并无肯定的准则。背诵时就不肯定非照原文挨次不行。其次,第2段还列出20个人名,是举例性的,不过是作此顺手拈出(例如乐毅是“制兵”的人,而被列入“通意”一类),背诵时不肯定一一背出,也不必照原文的挨次。总之,要从总体着眼,只要不违反
3、本意,就可以不计较个别字眼,固然,关键的字眼决不容许消失错误,这是背诵长文(千字以上)的原则。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诵读。 第一课时:简介及过秦论写作意图,分析全文布局,诵读第1、2两段。 其次课时:诵读第3、4段。 第三课时:诵读第5段。 【预习安排】 1、朗读课文23遍,要求字音精确: 补充注音如下: 因利乘便(chng)殽函(xio)合从(zng)翟景(zhi)将数百之众(jing)镞(z)笞(ch)膏腴(y)万乘势之(shng)召滑(sho) 2、思索以下问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为什么大半篇幅是叙事?这样叙事有什么目的? 文章将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为什么这样划分?
4、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存肯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化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力量。 3、注意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留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力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案# 导语 培根说过,学问就是力气。学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猎取学问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讨论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
5、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白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 明确荀子的生卒年月、历史地位、政治主见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概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擅长用比方。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方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敏捷。奇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比方的含义及
6、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因此只有精确理解比方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 从“劝”字入手,在比拟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 1、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 是全文的文眼。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其次自然段: 请学生朗读其次自然段。 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明确: 蓝青,水冰,木轮,(金)钝利。 以上四组都说明一个道理:蓝、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
7、的加强。对人而言,这个外作用力就是学习。君子因其博学而且常常反省,才能到达才智清明、行无过错的境地。 分解比方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教师举例示范,用图示法引导学生分析,目的在于教会方法。然后两三个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此方法以训练思维推理力量为主,提高学生熟悉事物、分析问题的力量。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3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思想根底及历史进步性。 2、了解孟子答问过程、论辩艺术及其“好辩、善辩”的主客观缘由。 3、了解并把握“数”“发”“直”“兵”“胜”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对应今译。 4、在综合理解的根底上背诵全文,并延展阅读阅读仁者无敌出尔
8、反尔两个选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论辩过程及艺术。 2、难点: 孟子的思想内容,也就是“仁政”的详细内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案# 导语 我们刚学了论语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礼乐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政治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进展而为仁政学说。当时诸侯连年战斗,生灵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力气,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底,民心向背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像
9、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怀人民的疾苦,这样就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反之,统治者实行虐政,就会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变成_民贼,被人民_。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政事的一次答复。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来议一议,看看孟子的仁政主见在本课中是怎样反映的。 二、字词正音 1、曳(y):拖着。 2、数(c):密。 3、罟(g):网。 4、洿(w):凹地积水,池塘。 5、鳖(bi):团鱼,俗称王八。 6、彘(zh):猪。 7、悌(t):尊敬兄长。 8、莩(pio):饿死的人。 三、孟子简介 参看课文。 四、解题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词语看似浅易,内涵却很艰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的核心
10、,孟子一书中屡次论及仁政的有关问题。 这篇课文记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绽开争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详细内容,并在肯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_盈野;争城以战,_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缺乏,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实质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国力。 五、课文串讲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对于国家(终于是)了啦。河内遇到饥饿,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强调,重点在后一个
11、。 2、河内凶,则移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迁移。 粟:小米,指谷类。 亦:也是。 其:代河东。 3、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无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这是什么缘由呢无如。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大全4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唯恐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怜悯泪。的确,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慨。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获到琵琶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二 语文教案 大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