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
《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专题复习三农问题中学教育中考_中学教育-中学课件.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专题 三农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国农作物品种的引进、赋税制度、重农政策、中外土政策变化内容、原因、影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能力方面:能运本专题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情感方面:培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专题相关知识的梳理 教学难点:运用本专题内容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导学法 教学设计:三农指农业、农民、农村。农业指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指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指小城镇建设;【知识范围】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原因、影响及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内容、背景及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贵族土地、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俄
2、国 1861 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内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中的非常措施、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政策、罗斯福新政的中农业政策、拉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各个派采取的有关农业的措施如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等;建国后农业措施及农业成就等;农民包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近现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的调动等;小城镇建设包括世界历史城市化进程(原因和影响);我国城市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其中包括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问题 1、农村和农民问题最主要的矛盾在哪呢?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小农经济高度分散的生
3、产方式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农业装备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大量的农业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使我国农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必然造成资源分散,加剧了农业小规模生产与日趋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大量的活劳动投入,必然延长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过程,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改造传统农业非常不利。二是农副产品市场需求制约全面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趋于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摩擦加剧。之所以出现这么尖锐的问题,一个原
4、因是我们的城市化过程滞后了。这种控制是跟计划经济相匹配的,也是实行苏联式计划经济的必然结果。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增长模式,走了一条有别于一般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加上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人为地压抑了城市化进程。2、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冲击可能很大;3、城市化的作用:(1)推进城市化进程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造成严重缺水、水质污染、热岛效应增强,传染病易于蔓延,居民的健康水准下降,自然灾害损失上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升,人类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2)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促进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开辟工业品市场;(3)加速城市化,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
5、首要前提。(4)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培育知识经济的基础环节。4、现代我国的城城市化进程:1949 至 1978 年 30 年间,中国走的是重工业化道路,采取的是以农补工的形式。这使当时的农村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生活。因此,政府尽可能地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以减轻城市负荷,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1)我国近代设市的建制源于清代。分布特点,及原因 (2)改革开放对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创造了空前的机遇。19791993 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NP)年均增长率高达 9.3。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由 28.4下降至 21.2%,第二产业由 48.
6、6上升为51.8%,第三产业由 23%上升至 27%。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非农产业比重的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19851993 年,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乡镇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8上升至 44.5%;从业人数由 6979 万增到 12345 万人,年均递增 7.4,从而促进了小城镇的繁荣和众多新城市的诞生。90 年代以来,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相继批准对外开放,大力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建设引入市场运行机制,尤其是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房地产业的经营,促进了城市建设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注意中国古代城发展特别是封建城市的发展、中国古代都城市及迁都的史实;中国近代城市的发
7、展参见中史参2002 第 4 期 p9 5、城市化的模式: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旋律,中国向城市化的迈进究竟是选择大城市模式,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在欧洲,特别是中部欧洲,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产业革命的先发国家走的便是中小城市的发展模式,而工业化的后发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倾向于走大城市模式。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19 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美国在 19 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到 20 世纪 20 年代完成城市化进程。工业化时期,电力、炼钢等新技术的运用有
8、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工业还创造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城市沿着这些交通线从港口向内陆腹地推进。6、关于税费改革的问题:休养生息,减轻农民负担;7、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外土政策变化内容原因影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
9、能力方面能运本专题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情感方面培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本专题相关知识的梳理教学难点运用本专题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发展概况原因影响及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内容背景及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贵族土地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俄国年改革日本明治维美国内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时期各个派采取的有关农业的措施如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等建国后农业措施及农业成就等农民包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近现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的调动等小城镇建设包括世界历史城市化进程原因和影响我国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
10、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后来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这是我国农
11、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8、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
12、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9、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夏朝开始掌握原始灌溉技术。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10、中国古代的垦荒:中国古代自远古到西周,耕垦的区域限于中原与关中部分地区,进入东周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产生和确立,以及增强国力的需要,开发土地资源的要求大为增强。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中原荒地大力减少,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
13、实行占田制、均田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惩的标准。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但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
14、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如明末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思路拓展】1、中国自古代以来就重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归纳唐、宋、清、民国、新中国四个阶段农业发展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曲辕犁和简车的发明和使用;兴修许多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粮食和人口大量增加;唐中期以后实外土政策变化内容原因影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能力方面能运本专题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情感方面培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本专题相关知识的梳理教学难点运用本专题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教学方法导学
15、法教发展概况原因影响及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内容背景及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贵族土地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俄国年改革日本明治维美国内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时期各个派采取的有关农业的措施如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等建国后农业措施及农业成就等农民包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近现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的调动等小城镇建设包括世界历史城市化进程原因和影响我国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行两税法,两税法时间、提出者、内容、特点、在赋税史上的地位。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每年分夏秋两季收税。这改变了以往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唐朝时,统治者
16、吸取隋亡的经验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杜甫诗中“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唐朝稻米产量高、质量好。唐朝从波斯引入胡椒、波期枣等 第一、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证。第二、对外交往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宋: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规定官僚地主也要纳代役钱,限制了官吏地主的特权。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至江浙和淮河流域。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
17、。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江淮流域。南宋时,稻米是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广,产量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水田(增加,产量进一步提高)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为此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北宋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如宋太祖将四川 200 丝织工匠迁到东京、政府推广占城稻等。北宋与辽、夏的议和,维持了较为长久的和平局面。这有利于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北
18、方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南宋经济发展的原因: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南方经济都行到了发展。北宋末年,此方战祸多,大批农民南迁,南方相对安定,这些成为南宁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北方义军和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的南下,使南方免了战机;南宋与金的议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迁的农民和南方各族人民一起,在和平和条件下,辛勤劳动,发展了南宋经济。清: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把丁田税合一,废除了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了。晚清,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
19、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区,日本商国主义 1、强占耕地 2、低价收购农产品;在国统区四大家族采取“粮食征购”、“征错”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根据地,农业获得较快的发展,革命根据地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其抗日和生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段一致抗日;解放区,1947 年制订中国土地法大纲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20、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外土政策变化内容原因影响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国三农问题的出路能力方面能运本专题的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情感方面培养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本专题相关知识的梳理教学难点运用本专题内容解决相关问题教学方法导学法教发展概况原因影响及土地制度赋役制度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内容背景及影响如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贵族土地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俄国年改革日本明治维美国内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时期各个派采取的有关农业的措施如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土地改革等建国后农业措施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复习 三农 问题 中学 教育 中考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