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论文社科文章_论文-社科文章.pdf
《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论文社科文章_论文-社科文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论文社科文章_论文-社科文章.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网恋“现象分析 一、问题的提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网络中的“虚拟社会”出现了。现实社 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英独特的面貌和逻辑。网络不仅改 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 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齐种社会群体中,大学生的“网 恋“现象尤为突出。“网恋“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 社会化进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 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掌握和认识大学生
2、“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具体 来说,本文将要集中研究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描述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即它现在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有些什么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 究对比,在借鉴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所在)“网恋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有关的研究尚不多见。从主题上看,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网恋的心理感情层而,多采取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视
3、角。它们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而:一是“网恋“的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心理过程:二是“网恋“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三是网 络对人类婚姻恋爱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与传统的婚恋方式相比,“网恋“所存在的优势与 不足。在此基础上,有关研究探讨了通过“网恋”缔结婚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及对“网恋”进行引导和规范的建议和措施。从方法上看,以往的研究几乎都只是对“网恋 进行左性描述,在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尚存在诸多不足。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网恋“。首先,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本文不仅关注“网恋”的心理情感层面,而且关注“网恋”的社会层而和 生理层而,以及这三个层而之
4、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本文关于“网恋”的研究是一项综合 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社会学研究。苴次,本文采用的是规范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个案 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泄性研究与左量研究相结合,整个研究以调査数据说话,力图使研 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综上所述,大学生“网恋“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大学 生“网恋“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大学生的“网恋”行为,不仅有助于推进网络社会学 的研究,从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历程、感情生 活,进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理论假设(可以假设一个,也可以多
5、个)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提岀了自己的研究假设:影响大学生“网恋“的因素可以分为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等三个方面:相应地,关于大 学生“网恋“的现状也可以从这个三个角度去描述。假设1:生理因素:假设1.(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发育越成熟,“网恋的可能性越大。假设1.(2):性别因素。女生由于生性羞涩,“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假设2:心理因素:假设2.(1):性格因素。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假设2.(2):情感经历。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网上的受骗经 历会降低“网恋“的发生率。假设3:社会因素:假设3.(1):“触网“时间
6、。“网龄“越长,上网频率越高,越容易“网恋“。假设3.(2):同龄群体。同龄群体的行为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同龄群体中“网恋 的人越多,对“网恋“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的大学生越容易“网 恋”。假设3.(3):城乡差别。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 放、“触网“时间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四、研究设计(一)基本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综合运用了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等两种社会学方法。第一步,采取个案访谈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对身边有过“网恋“经历的大学生进 行深度访谈,首先取得大学生“网恋“现象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的初步 认识
7、。随着个案访谈的深入,逐渐建立起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论假设和 框架。第二步,根据这些理论假设和框架设计出调査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第三步,运用个案访谈所取得的左性资料和问卷调査所取得的泄量数据对大学生“网恋”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二)抽样方案 本文选取了广州市五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这五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 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商学院、暨南大学。选取大学时,注意大学的学科性质、水平、规 模等多种因素的平衡。调查以本科生为对象。在调査过程中,随机进入学生宿舍用偶遇抽样 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09年8月。(三)、描述与分析 样本概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
8、平均每个学校100份,回收551份,回收率为91.8%,其 中有效问卷516份,有效率为93.7%。在516份有效问卷中,男生占51.9%,女生占48.1%:年龄最大者25岁,最小者17岁;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占20.3%、30.2%.26.2%、23.3%,其中,来自城市、城镇和乡村的分别占62.4%.27.1%、10.5%。数据分析采用SPSS 软件。大学生“网恋“的基本状况 调査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熟人介绍”、“同学共事等仍然是 占主流的恋爱方式,采収 网恋”方式的仅占被调査者的但这&8%的“网恋“者,受生 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有其独特的统计分布
9、。1、生理因素的影响 如前而假设1.1和假设1.2所指出的,本文认为,生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等两个方而。年龄越大,生理发育越成熟,“网恋“的可能性越大:女生由于生性羞涩,“网恋的可能性比男生小。我们首先来看年龄因素的影响。表1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在各个年龄组上的分布。从 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网恋”大学生集中岀生于1981、1982和1983年,年龄在2022岁 之间,分别占21.1%.34.2%和34.2%。而在我们的调査样本中,1978和1979年,以及1985 年和1986年出生的大学生中则没有“网恋“的。这说明,“网恋并不是单纯随着年龄的增大 而
10、增加的。这与我们最初的假设有所不同。表1“网恋 的年龄分布 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英独特的面貌和逻辑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齐种进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
11、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对比在借鉴的出牛年 人数 占 网恋学生 的比例(%)1978 0 0 1979 0 0 1930 2 5.3 1921 8 21.1 1922 13 34.2 1983 13 342 1984 2 5.3 1985 0 0 1936 0 0 合计 38 100.0 为进一步考察年龄因素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网恋“大学生的年级分布。接下来,再来看生理因素中的性别因素。我们原来假设,女生由于生性羞涩,因此她们 涉入“网恋“的可能性应该比男生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根据调査的结果,“网恋“大学生 中男、女比例刚好相等,恰为1:lo这说明两性“网恋“
12、的概率是相等的。岀现这种情况的 原因,根据我们的推测,可能有两个方而:一是由于大学阶段男女在恋爱方而存在同样的需 求:另一方而,女生虽然生性羞涩,但是和男生一样有相等的机会接触网络,并且网络的匿 名性质使得在网上没有性別差异,也没有“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思想上相对于现实生活更 加开放、平等。当然,这个理论推测尚需进一步验证。2、心理因素的影响 如前面假设2、1和假设2、2所指出,本文认为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 表现在性格因素和情感经历两个方而。性格越是“前卫”,越是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越容 易“网恋“;越是在情感上遭受挫折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网上的受骗经历会降低“网恋”的
13、发生率。首先考察性格因素。为了考察大学生的性格倾向,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当有新 事物岀现时,您会:“,我们将选择“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性格归为“前卫“型:选择“等其 发展成熟,再做决断“的归为“有主见“型:选择“別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的归为“从众“型。从下而的表2中可以看到,“前卫“型和“理性“型的“网恋“者比重最大,分别占到44.7%和 52.6%,“从众”型的比例最小,仅占2.6%。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使得他 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事物都有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互联网的出现正迎 合了大学生的这种心态,他们很快加入了网民大军,并成为了主要力量。表2“网恋大
14、学生的性格分布 性格 人 数 占“厕恋”学生 比例(%)1 前T1型 17 44.7 1理性型 20 52.6 从众型 1 2.6 1 Total 38 100 1 考察情感经历对 网恋“的影响时,我们设计了两道题。一道是失恋与否对“网恋“造成的 影响:一道是在网上受骗与否对“网恋“的影响。从表3中可以看出,“网恋大学生曾有失恋 经历的占55.3%,高于没有失恋经历的“网恋”者比例(44.7%)。也就是说,那些曾经在感情 方面受过创伤的或是失恋过的大学生更容易尝试“网恋。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发展从 低到髙分为五个需求层次:生理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英独特的面貌和逻
15、辑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齐种进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对比在借鉴的需求、安全需求、爱与隶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张
16、春兴,1994)大学生恰恰处于“爱与隶属”需求层次,这一需求层次包括别人的接纳、爱 护、关注、欣赏、鼓励、支持、理解等等方而。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这种“爱与隶 属”的需求或是在这方而遭受挫折和创伤时,他们就会将这种需求转移,寻找其他途径补偿。网络的适时出现恰好迎合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他们将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转移到网络 空间,在网络中寻求补偿。所以“网恋“的出现也是无可厚非的了。表3“网恋”大学生的情感经历 情感经历 人数 占“顾 F学 生的比例(%)有过失恋经历的 21 55.3 没有过失恋经历的 17 44.7 Total.38 100 1 3、社会因素的影响 如前而假设3、1、假
17、设3、2和假设3、3所指岀的,本文认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网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这几个方面。“网龄越长,上网频率越 高,越容易“网恋”:同龄群体中“网恋”的人越多,对“网恋“的赞同度越高,则身处该群体中 的大学生越容易“网恋”: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思想更为开放、“触网 时间 更长等原因,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我们先看“触网“时间因素的影响。图4展示的是“网恋“大学生的网龄分布情况。从图中 可以看岀,“网恋“大学生的网龄主要是25年,所占比例为65.8%,超过半数。网龄为两 年以下和5年以上的仅占21.2%和13.2%。这与假设中的网龄越长越
18、容易“网恋并不相同,“网 恋“大学生的网龄分布不是呈线性上升的趋势,而是一种中间多两边少的状态。社会的情感需求也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得以折射并显示出英独特的面貌和逻辑网络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日常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婚姻恋爱方式网恋就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生活方式和婚姻恋爱方式在齐种进程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握和认识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影响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这一点正是本文的研究基本特征第二揭示大学生网恋的形成机制即大学生为什么会网恋有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恋构成了影响构成了什么影
19、响又是怎样影响的二回顾相关资料有相关资料就回顾没有就没有必要了这一步的工作主要跟前人的研究对比在借鉴的两年以下 25年 2龄 13两上 以 年网恋”大学生的网龄分布 为了进一步验证“触网“时间因素的影响,我们来看“网恋”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情 况。从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下、210小时和10小时以上 的“网恋“大学生分别占26.3%、39.5%和34.2%o上网时间在两小时以下的“网恋”大学生比例 最低,而比例最髙的是上网时间在210小时的“网恋大学生,并不是上网时间在10小时 以上的,这说明“网恋”学生比例与上网时间并不呈正比例。所以,我们的假设3、1与事实 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网恋 现象 分析 论文 社科 文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