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针灸学_高等教育-大学课件.pdf
《针灸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针灸学_高等教育-大学课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重点总结医学心理学针灸学_高等教育-大学课件.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
2、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俞穴: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二个,亦称背俞穴。多治疗脏虚证。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共 12 个。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阿
3、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 16 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 12 个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
4、“六腑下合穴”共有 6 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交汇之所。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
5、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标本根结:“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对应;“本”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
6、经气的所起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谓之“四根三结”。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指、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刺手。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角法: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
7、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体表,使皮肤局部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一源三歧”。浮络:.简答:12经络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
8、他病证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 2 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 2 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 3 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 8 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 3 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
9、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腰背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
10、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与小腿后侧,经过外髁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之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 0.5 寸,胸部前正中线旁 2 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至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厥阴心包经:起于
11、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 4、5 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主治:头、耳、目、颊、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风池),经颈、肩部后下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下行至大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重点 总结 医学心理学 高等教育 大学 课件
限制150内